七菌联手,狙击“癌症帮凶”!新型微生物疗法成功抑制结直肠癌
七菌联手,狙击“癌症帮凶”!新型微生物疗法成功抑制结直肠癌
癌症里的“坏邻居”与微生物疗法的曙光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近年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是其关键推手。其中,具核梭菌(Fn)如同一个“癌症帮凶”——它富集于CRC患者的粪便和肿瘤组织,通过破坏微生物平衡、扰乱脂质代谢和胆汁酸循环,促进肿瘤生长、转移甚至化疗抵抗。传统抗生素虽能抑制Fn,却会误伤有益菌群,加剧生态失衡。如何精准狙击Fn而不破坏肠道“江湖”?合成微生物群落(SynCom)疗法应运而生。这种“菌群特工队”由特定功能菌株组成,旨在通过生态调控恢复健康微环境。兰州大学团队的最新研究,正是利用多组学驱动的“自下而上”设计策略,打造出一支高效抑制Fn的“七菌联盟”,为CRC治疗开辟了新战场。
多组学驱动的“菌群特工队”设计与作战实录
1. 锁定目标:Fn如何助纣为虐?
研究团队首先整合了来自公共数据库的701例CRC患者、142例腺瘤患者及700名健康人 的粪便宏基因组数据,发现:Fn在CRC患者中显著富集,且在肿瘤组织中形成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为主的“致癌菌集群”。
多组学关联分析揭示Fn的致癌“多面手”本质:
表观遗传:促进原癌基因(如FYN)去甲基化;
代谢紊乱:上调脂质合成(甘油磷脂、鞘脂)、降低次级胆汁酸转化;
免疫失衡:激活IL-8/TNF-α炎症通路,破坏肠道屏障蛋白(ZO-1、MUC-2)。
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证实Fn感染与血液中脂质分子(如甘油三酯TG)升高显著正相关,凸显其“代谢毒素”属性。
关键发现:Fn不仅是CRC的生物标志物,更是通过“菌群-代谢-免疫”轴驱动肿瘤进展的元凶。
2. 精准设计:“七菌联盟”的诞生
为逆转Fn导致的生态失衡,团队提出SynCom需具备三大核心功能:
①抑制Fn定植(生态位竞争);
②修复代谢紊乱(促进次级胆汁酸转化、色氨酸衍生物生成);
③缓解炎症(短链脂肪酸SCFAs分泌)。
实现路径如下:
机器学习筛选候选菌:分析人类队列数据,鉴定出31种与Fn呈负相关的物种(AUC=0.905)。
代谢网络重构精简团队:利用Pathway Tools和m2m流程,从31种菌中筛选出7种功能互补、低冗余的菌株:
Bifidobacterium animalis(Bb)、Limosilactobacillus reuteri(Lr)、Akkermansia muciniphila(Ak)、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Bt)、Clostridium sporogenes(Cs)、Parabacteroides distasonis(Pd)、Bacteroides fragilis(非产毒株,Bf)。
功能验证:
营养竞争:SynCom消耗Fn生长所需的含硫底物(如半胱氨酸)和氨基酸;
代谢物输出:分泌丁酸等SCFAs、吲哚类物质及游离胆汁酸
设计亮点:SynCom成员均来自健康人肠道,安全性已获验证,且成员间竞争指数仅23.8%,确保群落稳定性。
3. 体外实战:酸环境是“致命武器”
共培养实验揭示SynCom抑制Fn的关键机制
pH值狙击战:SynCom代谢产生酸性环境(pH↓),而Fn在pH<5.5时生长受抑。当SynCom与Fn共培养时,pH下降贡献了66.6%的Fn抑制效果。
营养争夺白热化:添加精氨酸或色氨酸可挽救Fn生长,因Fn能利用二者产生氨(中和酸性)或形成生物膜抵抗胁迫。SynCom中的Bt、Pd等菌则通过代谢色氨酸生成吲哚-3-乳酸等抗炎产物,切断Fn的“补给线”。
竞争指数验证:RevEcoR模型预测与实验数据高度一致(P=0.0465),证实Bb、Cs等菌与Fn存在强竞争关系。
作战策略:SynCom以“酸化环境+断粮战术”双管齐下,使Fn“无处可逃”。
4. 体内捷报:抑制肿瘤,逆转代谢紊乱
在AOM-DSS诱导的小鼠CRC模型中,SynCom展现出强大疗效
成功定植:口服SynCom后,7菌在肠道内稳定定植(Cs除外),且无需依赖抗生素预处理。
清除Fn:治疗组粪便Fn载量降低16倍肿瘤数量减少,结肠长度恢复(P<0.01)。
代谢重塑:
胆汁酸循环修复:次级胆汁酸(如石胆酸LCA)转化率上升,抑制脂质合成酶FASN
色氨酸代谢激活:吲哚乳酸、5-羟基吲哚等抗肿瘤代谢物增加,与结肠长度正相关;
脂质堆积缓解:肠道油红O染色显示脂滴减少,血液甘油三酯(TG)水平下降。
抗炎与屏障修复:血清IL-8/TNF-α降低,肠道紧密连接蛋白(ZO-1)和粘蛋白(MUC-2)表达回升。
5. 多组学揭秘:协同调控的“生态密码”
粪便宏基因组与代谢组联合分析揭示SynCom的系统性调控:
微生物多样性恢复:Alpha多样性(Chao1指数)在SynCom组显著升高。
功能通路矫正:
下调Fn促进的脂质合成(甘油磷脂代谢)和精氨酸利用通路;上调次级胆汁酸生物合成和色氨酸代谢(如5-羟色胺通路)。“菌-代-病”关联网络:吲哚代谢物↑→肿瘤数↓→胆汁酸转化率↑→炎症因子↓,形成抑癌正循环。
微生物疗法的未来战场
该研究不仅证实了 “生态调控”优于“单纯杀菌” 的治疗理念,更展示了多组学驱动的SynCom设计在精准医学中的潜力。这支“七菌联盟”通过酸抑制、营养竞争、代谢重塑三招制敌,为Fn阳性CRC患者提供了新的生物治疗选择。
未来方向包括:
临床转化:推进SynCom的安全性评价及临床试验;
配方优化:利用微胶囊技术提升菌群在消化道的存活率;
联合疗法:探索SynCom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或化疗药物的协同效应;
跨物种扩展:解析真菌、病毒在CRC中的作用,完善SynCom设计。
随着培养组学与计算模型的进步,量身定制的“菌群特工队”有望成为对抗癌症、感染与代谢疾病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Z. Zhou, M. Yang, H. Fang, B. Zhang, Y. Ma, Y. Li, Y. Liu, Z. Cheng, Y. Zhao, Z. Si, H. Zhu, P. Chen, Tailoring a Functional Synthetic Microbial Community Alleviates Fusobacterium nucleatum-infected Colorectal Cancer via Ecological Control. Adv. Sci. 2025, e14232. https://doi.org/10.1002/advs.202414232
上一篇:失眠与肠道菌群:益生菌和后生元如何成为“睡眠救星”?未来路在何方?
下一篇:工程化细菌外囊泡:胃肠道疾病治疗新突破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