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失调,让我们“变懒”,哪些益生菌株是"抗疲劳界的天花板"?

肠道菌群失调,让我们“变懒”,哪些益生菌株是"抗疲劳界的天花板"?

转载
来源:肠道菌群知多少
2025-08-13 17:30:06
20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人类肠道里生活着大约100万亿个细菌,它们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并转化为能量,分解毒素,产生某些维生素和氨基酸,形成一道天然的保护屏障。

人类肠道里生活着大约100万亿个细菌,它们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并转化为能量,分解毒素,产生某些维生素和氨基酸,形成一道天然的保护屏障。就像ABO血型一样,一个人成年后,其肠道内的细菌群落类型和数量就会恒定下来,形成自己的肠道微生物菌型--肠型(Enterotype)。肠型不同,人的消化能力、免疫能力以及对药物的反应不同。血型不可变,肠型能改变。肠型和遗传、种族、性别、年龄、体重系数无关,而与长期的饮食习惯相关,短期的饮食改变也能对菌群施加立竿见影的效应。

研究发现,依据人体肠道菌群类型和数量,大致可以将肠型划分为3种,分别是厚壁菌型(ET-F 型)、普氏菌型(ET-P)、拟杆菌型(ET-B),还有一种较少的非典型肠型。

拟杆菌型(ET-B): 优势菌群以拟杆菌为主。其擅长分解碳水化合物,能促进肠道丁酸增加,而丁酸会促进 肠道上皮细胞的合成,保持肠道的完整性。丁酸也有消炎和抗癌的作用,鉴于其分解能力强,这种肠型的 人相对不易发胖。

普氏菌型(ET-P): 普氏菌型肠道中的细菌擅长消化肠道中的糖蛋白,这种倾向性与瘤胃球菌型系统相 同,是高纤维饮食习惯对应的肠型。它们能够分解肠黏膜上的粘蛋白,使肠道中浓稠的黏液降解。普氏菌 属擅长生产维生素B1、B9(叶酸)。所以拥有普氏菌型肠道,不容易患脚气病,女性诞下的胎儿也不易患神 经管畸形和唇裂。但是,普氏菌属类型的肠道中,幽门螺杆菌的数量相对较多,更容易引起胃病。

厚壁菌型(ET-F 型):厚壁菌门中某些瘤胃球菌属有助于细胞吸收糖分,能帮助人体更有效的吸收食物中 的热量,并逐渐转化为脂肪。此外,厚壁菌还能调控能量贮存基因的表达,相关研究证实了肠道中相对丰 富的厚壁菌与人类肥胖有较高的相关性,因而这种肠型的人群通常易患肥胖症。

肠道是人体最庞大和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是激活和维持肠道生理功能的关键因素,同时与感染肝病、消化道疾病、 肿瘤、糖尿病、肥胖、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症、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等密切相关,肠道微生态为各类相关疾病,甚至是肿瘤免疫治疗提供诊断工具与治疗策略。

当机体受到年龄、环境、饮食、疾病及用药等因素影响时,就会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Dysbiosis of the gutmicrobiota), 又称为肠道菌群失衡,主要指由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细菌代谢活性变化或菌群在局部分布变化而引起的失衡状态,表现为肠道菌群在种类、数量、比例、定位转移(移位)和生物学特性上的变化。

健康人的肠道内微生物含量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其多样性较高。如果肠道菌群紊乱,会抑制微生物的大量生长繁殖,多样性指数普遍降低。目前很多检测公司一般都是高通量大数据评估,数据库量越大,评估更有可必性和精准性。通过综合计算样品的物种数、物种香农-威纳指数、物种辛普森指数得到肠道微生态多样性指数 D-index  物种香农-威纳指数和物种辛普森指数通常用来衡量生态环境中物种多样性与均匀性。这两个指数越高表示环境中物种多样性越高,均匀性越好。

也许每个人在剧烈运动后会感到肌肉酸痛、全身无力,这种运动性疲劳是每个运动爱好者在刚开始阶段都需要去克服坚持的困扰。

在我们的传统观点理解,疲劳主要与肌肉能量耗尽以及代谢废物堆积有关,但科学家研究这跟我们肠道菌群息息相关!

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是运动疲劳发生的两大主要机制。

中枢疲劳发生时,中枢神经系统无法产生和维持足够的神经冲动来满足运动时的肌肉需求。这主要涉及神经递质的复杂变化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调:大脑中多巴胺水平不足会降低运动耐力;运动时肌肉产生的氨进入大脑,影响神经递质代谢,降低ATP再合成速率;长期高强度训练会扰乱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导致睾酮水平持续下降。而外周疲劳表现为最大肌力下降,主要机制包括:能量底物的消耗、代谢副产物的积累和肌肉损伤。

中枢疲劳是大脑在“消极怠工”,外周疲劳是肌肉在“集体抗议”---这就告诉我们的身体已到极限。

运动疲劳肠道菌群也是隐藏罪魁祸首--主要机制

运动疲劳引起的失调会导致肠道微生物群多样性降低和变异性增加。有益菌如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Bifidobacterium减少;潜在有害菌如Enterococcus、Streptococcus增加;肠道通透性增加,引发炎症反应,而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加剧疲劳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肠道菌群如何发挥影响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主要通过三条通路影响运动疲劳:色氨酸-犬尿氨酸通路、短链脂肪酸通路和免疫调节通路。

色氨酸-犬尿氨酸通路和情绪与疲劳的调节器

色氨酸是一种必需氨基酸,在各种器官中经历重要的代谢过程,主要存在肝脏、大脑、肾脏、脾脏和骨骼肌中。90%通过犬尿氨酸(KYN)通路代谢,从而在调节中枢疲劳中发挥关键作用。

而这条通路一进身体就兵分两路,第一路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产生犬尿酸(KYNA),调节谷氨酸和多巴胺水平,减轻身体疲劳;第二路则是神经毒性作用:产生3-羟基犬尿氨酸(3-HK)和喹啉酸(QA),可能导致氧化应激和神经毒性,让我们越累越丧。

而肠道菌群可通过影响色氨酸代谢,从而改善神经递质合成、减少乳酸积累、抑制神经毒性以及缓解运动时的中枢疲劳,从而帮你打破“越累越丧,越丧越累”的死循环,让身体和情绪都充实起来!

微生物-脑-肠轴简介-搜狐大视野-搜狐新闻

短链脂肪酸肌肉的“超级燃料”

短链脂肪酸(SCFA)是肠道菌群发酵膳食纤维产生的主要代谢物,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等,简直就是天然的运动补剂!

1.直接供能:作为肌肉的替代燃料来源;

2.调节糖代谢:刺激GLP-1分泌,促进胰岛素合成,增强肌肉葡萄糖摄取;

3.增强线粒体功能:激活AMPK,增加脂肪酸摄取和线粒体生物合成;

4.减少乳酸堆积:帮助代谢乳酸。

益生菌干预是一种有前景的替代方案,它们正在用科学的方式帮我们加速回血、满血复活!运动后恢复不光光靠躺平、睡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有益菌主要存在五大抗疲劳机制:

1.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免疫细胞活性,减轻炎症反应;

2.减少乳酸堆积:通过平衡菌群促进乳酸代谢;

3.增强营养吸收:强化肠黏膜屏障功能

4.促进肌肉蛋白合成:加速肌肉修复和生长;

5.改善心理疲劳:调节色氨酸代谢,提升情绪。

让我们来盘点这些“肠道菌群界特种兵”的战斗力值!哪些益生菌株是"抗疲劳界的天花板"呢?

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特定益生菌株的抗疲劳效果:

植物乳杆菌PS128:提高血浆支链氨基酸水平,降低氧化应激标志物

长双歧杆菌OLP-01:改善运动耐力,降低乳酸、氨、CK等疲劳指标;

嗜热链球菌FP4和短双歧杆菌BR03:降低IL-6水平,加速肌肉恢复;

乳酸杆菌IMC-501:增加血浆抗氧化水平,减少自由基产生;

凝结芽孢杆菌GBI-30:减轻肌肉酸痛和无力;

由此可见,运动后的疲惫感,原来不只是肌肉在“喊累”,而是肠道菌群在悄悄“刷存在感”!从调节身体疲劳到助力恢复,这些微小的生命或许正是提升运动表现的关键队友。

#
肠道菌群
  • 上一篇:社恐可能不只在脑子里,还在肚子里
  • 下一篇:失眠新疗法:肠道菌群竟是关键钥匙,益生菌可重塑睡眠节律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