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版沙门氏菌现形记:单细胞技术捕捉效应子基因“团队作案”
极简版沙门氏菌现形记:单细胞技术捕捉效应子基因“团队作案”
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是常见的食源性病原体,它能导致胃肠炎、发热等症状。沙门氏菌可以利用一种名为“III型分泌系统(T3SS)”的分子注射器,将大量不同的“效应蛋白”(Effector Proteins)注入宿主细胞中。这些效应蛋白共同作用,操纵宿主细胞的各项功能(如细胞骨架、信号传导、免疫应答),以促进细菌的入侵和生存。但感染过程中,多种效应蛋白协同作用未知。
2025年9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团队在《Nature Microbiology》上发表了一篇题目为“Single-cell analysis of genetically minimized Salmonella reveals effector gene cooperation in vivo”的研究性文章。文章旨在通过构建只保留绿色荧光蛋白(GFP)和关键III型分泌系统(T3SS)的“极简”沙门氏菌,实现在活体小鼠肠道中对单个细菌实时追踪。
核心发现一:θ网络是“生存基础”,spv operon是“扩散钥匙”
θ效应子(SopD2, SteA, SifA, SseF, SseG):支持沙门氏菌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维持含菌液泡(SCV)结构,是感染细胞的“基本配置”。
spv operon(SpvB, SpvC, SpvD):本身无法支持复制,但与θ网络协同后可恢复野生型毒力,帮助细菌突破组织屏障、扩散至脾脏等深层淋巴器官。
核心发现二:CD62L⁺单核细胞是感染“第一道门”
实验采用质谱流式细胞学,在小鼠脾脏中追踪发现,感染早期,沙门氏菌主要藏身于CD62L⁺循环单核细胞(sp22亚群);只有表达spv operon的菌株才能“走出”这一细胞类型,进一步感染巨噬细胞、B细胞、T细胞等;SpvB是突破瓶颈的关键效应子,其缺失会显著削弱菌株在脾脏和肠道的定植能力。
核心发现三:spv operon对抗宿主免疫信号通路
在Myd88⁻/⁻(缺失TLR信号)和Ifngr1⁻/⁻(缺失IFN-γ信号)小鼠中,S.Tm θ恢复致病力,表明其无法对抗这两条免疫通路;spv operon通过SpvB等效应子抑制宿主免疫反应,帮助细菌在免疫监视下完成细胞间传播。
这一发现系统揭示了沙门氏菌两组成效应子基因的协同机制,提供了新的视野,未开发多靶点抗感染药物提供了依据。尤其是应对耐药沙门氏菌感染方面。
参考文献:Burford W B, Dilabazian H, Alto L T, et al. Single-cell analysis of genetically minimized Salmonella reveals effector gene cooperation in vivo[J]. Nature Microbiology, 2025: 1-14.
DOI: 10.1038/s41564-025-02099-0
上一篇:暂无
下一篇:《Microbiome》| 肠道里的“无间道”:好细菌居然是坏菌的“贴身保镖”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