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安眠药?科研前沿:益生菌和后生元或成失眠克星

告别安眠药?科研前沿:益生菌和后生元或成失眠克星

原创
来源:邹陈悦
2025-09-25 08:54:30
5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你知道吗?令你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失眠问题,根源或许并不在你的大脑,而在于你肠道里数以亿计的微生物“居民”。最新科学研究表明,通过补充益生菌和后生元来改善肠道健康,或许能成为让你安心入睡的一把新钥匙。

近日有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期刊发表了题为“Insomnia: the gut microbiome connection, prospects for probiotic and postbiotic therapies, and future directions”的综述,阐述了通过饮食、补充益生菌/后生元等非安眠药手段来管理睡眠健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肠道不好,为什么会影响睡眠?

①神经生物学因素及其功能障碍

参与调节睡眠-觉醒的神经通路中断、神经递质和受体功能异常以及激素作用的紊乱是失眠的主要机制。全面理解与睡眠-觉醒转换相关的各种化学物质相关的神经回路对于推进失眠管理策略至关重要。

②睡眠调节因子(SRFs)的功能障碍

大脑包含许多 SRF,主要是神经递质,但也包括激素和细胞因子。其中一些因子是促睡眠的,如 γ-氨基丁酸(GABA)、甘丙肽(Gal)、腺苷、黑素凝集素(MCH)和褪黑素(Mel)。相反,存在促觉醒因子,如组胺(HA)、乙酰胆碱(Ach)、食欲素(ORX)和去甲肾上腺素(NA)。此外,其他因子如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亦参与睡眠调节。

GABA:大脑的“镇静剂”

GABA是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研究揭示其在促进睡眠中的作用,其分泌、释放及受体结合缺陷与异常觉醒、焦虑及失眠相关。腹外侧视前核约80%GABA神经元共表达Gal及其受体(GalRGalRGalR),Gal - Gal受体系统在调节睡眠-觉醒模式中起重要作用。具体来说,Gal₁在结节乳头体核(TMN)促进慢波睡眠,抑制HA神经元活动引发的觉醒,下游Gal - GABA神经元投射至TMNHA神经元、蓝斑的NA神经元及中缝背核的5 - 羟色胺能神经元,对睡眠调节发挥作用。Mel是最早被确认的睡眠调节因子,有显著昼夜节律,通过Mel受体1Mel受体2介导多种生理功能。研究发现,睡眠剥夺对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影响可能源于对Mel的抑制,而非单纯睡眠缺失。此外,先前研究表明培养的NA神经元能刺激松果体(PG)合成Mel,但会被TNF - α短暂抑制,表明炎症细胞因子参与PG功能调节,强调了失眠与炎症反应的显著关联。

④腺苷:困意的“积累器”

研究证实细胞外腺苷水平升高在增加总睡眠时间和慢波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觉醒时间延长,大脑内腺苷水平渐升,睡眠期间显著下降,与代谢物平衡调节睡眠理论吻合。腺苷与A₁受体结合,抑制ORXHA神经元活动;与A₂受体结合,抑制前列腺素D₂作用,两种结合方式都助于睡眠调节。总之,参与腺苷产生与代谢的酶和受体共同调节腺苷水平稳定,形成腺苷信号系统,维持内部生理稳态。

MCH:深度睡眠的“守护者”

MCH是一种调节性神经肽,主要分布于下丘脑后外侧及内侧区域神经元内。大量研究证实,MCH在睡眠产生与维持中起关键作用,尤其针对REM睡眠。在啮齿动物体内,MCH通过特定受体MCHR₁发挥作用,该受体是稳态行为重要调节因子。而且,MCHORXDA有独特抑制作用,其对ORXDA神经元输出的调节被认为对改善睡眠质量很重要。

2、新希望:益生菌和后生元如何帮助我们?

益生菌(Probiotics):就是我们常说的“好细菌”。直接补充特定的活性益生菌(如某些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就如同为肠道这个“花园”播撒优良的“种子”,有助于恢复菌群平衡,进而从根源上改善睡眠。

后生元(Postbiotics):并非活的细菌,而是有益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如消化膳食纤维后生成的短链脂肪酸)或菌体碎片。可将其理解为“细菌工厂”制造的“有益产品”。后生元更稳定,更容易保存和起效,被认为是下一代微生态制剂的重点。

失眠会引发与肠道微生物群密切相关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包括代谢紊乱、炎症反应和情绪障碍。从肠-脑轴角度,失眠致脑功能受损会影响肠道功能和微生物群,使益生菌成为治疗失眠的可行替代方案,但肠道功能受损、菌群失调与失眠症状的因果关系待明确。服用益生菌和后生元可恢复健康肠道微生物群,改善相关紊乱和代谢障碍。益生菌改善睡眠的机制涉及肠-脑轴、肠道微生物群改变、炎症反应和神经调节机制,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及代谢物影响内分泌、神经元和免疫反应来调节睡眠-觉醒行为。不过,目前其改善失眠的机制未广泛验证,原因是缺乏合适动物模型。明确益生菌改善失眠作用,需标准化睡眠行为指标和监测方法,还需改进失眠动物模型,使其更精准且与人类失眠可比。

参考资料:10.1016/j.jare.2025.07.005.

#
睡眠障碍
  • 上一篇:暂无
  • 下一篇:情绪价值拉满——当代年轻人的“快乐菌”充值指南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