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Cell研究揭示:女性宫颈微生物组变化能预测性传播疾病的发生
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是全球最常见的细菌性性传播感染之一,2019年全球病例超过1.3亿,并且该疾病的发病率在过去40年中持续上升。沙眼衣原体感染对公共卫生构成了极大的压力,约20%的女性患者会出现盆腔炎、慢性盆腔痛、异位妊娠、不孕症等长期后遗症,而其新生儿则可能面临结膜炎及肺炎等并发症。细菌性阴道病(BV),一种由宫颈阴道微生物群(CVM)失衡引发的疾病,被认为与沙眼衣原体感染的风险增加密切相关。然而,CVM失衡如何促进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2025年1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在Cell期刊上发表了题为《Cervicovaginal microbiome and natural history of Chlamydia trachomatis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women》的研究论文,研究聚焦于青少年和年轻女性中宫颈阴道微生物群与沙眼衣原体感染之间的关系。该研究揭示了CVM的特定变化如何为沙眼衣原体感染提供条件,并探索了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感染后的健康结局。
宫颈阴道微生物群与 CT 感染风险、再感染可能性、盆腔炎和流产之间的关联研究
沙眼衣原体自然历史前瞻性研究设计概览。包括187名病例和373名对照组,分析宫颈阴道微生物组变化、CT感染的前瞻性风险、治疗后影响及HPV基因分型。
研究分析了560名性活跃的黑人和西班牙裔青少年及年轻成年女性,采用嵌套病例对照设计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团队通过风险集抽样,确保病例组和对照组在年龄及沙眼衣原体感染史上的一致性。研究采集了感染前、感染时和治疗后6个月的宫颈阴道样本,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及ITS1扩增子测序分析细菌和真菌,并结合分子细菌性阴道病(mBV)评分系统对CVM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发现:
(1)细菌性阴道病与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关系
研究发现,细菌性阴道病(BV)由mBV-A和mBV-B两种亚型组成,mBV-A亚型与沙眼衣原体感染的风险显著相关,且与盆腔炎等并发症密切相关。针对mBV-A亚型的治疗可能有效减少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发生及其并发症。
(2)宫颈阴道微生物群的动态变化与再感染
沙眼衣原体感染后,宫颈阴道微生物群的变化增加了再感染的风险。尽管抗生素治疗可以清除感染,但对于mBV-A亚型患者而言,治疗后仍然存在较高的再感染率,表明微生物群失衡可能导致感染的反复发生。
(3)CVM变化与盆腔炎及流产的相关性
研究进一步显示,治疗后患者的宫颈阴道微生物群变化与盆腔炎和流产等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特别是在mBV-A亚型患者中,治疗后的微生物群特征可能促使这些并发症的发生。这一发现强调了在治疗沙眼衣原体感染时,不仅需要关注感染的清除,还应考虑如何恢复健康的宫颈阴道微生物群,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4)宫颈阴道微生物群作为治疗靶点
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通过改善宫颈阴道微生物群(尤其是通过干预mBV-A亚型)来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和预防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潜力。研究表明,CVM的变化可以作为沙眼衣原体感染风险的重要预测因子,因此,干预这些微生物群的变化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有效策略。
(5)研究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本研究为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公共卫生干预提供了新的启示。研究表明,宫颈阴道微生物群的特定变化,特别是mBV-A亚型的存在,是沙眼衣原体感染的重要风险因素。因此,通过靶向治疗高风险的微生物群亚型,尤其是在青少年和年轻女性这一易感群体中,可以有效减少沙眼衣原体感染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研究还强调,改善宫颈阴道微生物群可能是一种新的公共卫生策略,为女性健康干预提供了新的方向。此外,随着微生物组研究的进展,未来可能通过益生菌或其他微生物干预策略来调节宫颈阴道微生物群,防止沙眼衣原体感染及其长期并发症。这为公共卫生领域提供了新的预防思路,尤其是在高风险人群中的应用。
Usyk等人的研究揭示了宫颈阴道微生物群,特别是mBV-A亚型,在沙眼衣原体感染及其并发症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干预这些高风险微生物群,尤其是mBV-A亚型,可有效减少沙眼衣原体感染的风险,并预防其导致的盆腔炎、不孕等健康问题。这一发现为未来的公共卫生干预策略提供了新的方向,特别是在青少年和年轻女性群体中,通过微生物群干预可能改善女性生殖健康,降低性传播疾病的负担。
参考文献:Usyk M, Carlson L, Schlecht N F, et al. Cervicovaginal microbiome and natural history of Chlamydia trachomatis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women. Cell, 2025, 188,1-11.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4.12.011
上一篇:肠道真菌Aspergillus tubingensis介导次级代谢产物促进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生
下一篇:自闭症的隐藏秘密:大肠杆菌泛滥的神秘联系!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