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新发现:具核梭杆菌是肿瘤转移的元凶!
胃癌新发现:具核梭杆菌是肿瘤转移的元凶!
胃癌是我国发病率第五位的恶性肿瘤。目前,胃癌的传统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手术和化疗,但治疗反应率和效果仍不理想。以手术联合传统化疗为例,其无进展生存期(PFS)中位数为8.21个月,总生存期(OS)中位数为14.39个月。此外,淋巴结转移是导致胃癌预后差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目前对其发生机制仍不完全清楚。
然而,近期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曙光。2025年2月24日,国际知名杂志《Cancer Research》在线发表了吴清平院士团队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团队合作的研究成果“Intratumoral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Recruits Tumor-Associated Neutrophils to Promote Gastric Cancer Progression and Immune Evasion”。该研究首次揭示胃部微生物在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可能是推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键因素。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我国胃癌患者的胃部微生态特征,发现合并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原位肿瘤中具核梭杆菌的丰度显著增加,并且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为了验证具核梭杆菌是否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原因,研究团队构建了具核梭杆菌感染的小鼠模型。结果显示,感染具核梭杆菌的小鼠在6个月后出现了淋巴结转移。此外,研究还发现,具核梭杆菌感染的胃癌细胞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小鼠中生长更快,而与免疫缺陷小鼠相比,其肿瘤生长加速。
通过单细胞测序,研究人员发现具核梭杆菌能够募集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从而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机制上,具核梭杆菌侵入胃癌细胞后,激活了IL-17/NF-κB/RelB信号通路,诱导TAN的募集。此外,具核梭杆菌还能刺激TAN分化为促肿瘤亚型,并进一步促进PD-L1的表达,增强胃癌的免疫逃逸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机制的发现也为抗PD-L1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改善胃癌的治疗效果。
总之,这项研究揭示了具核梭杆菌影响胃癌免疫逃逸和免疫治疗疗效的潜在机制,为制定更有效的胃癌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见解。这一发现不仅为理解胃癌免疫逃逸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还为开发针对具核梭杆菌的靶向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例如,通过抑制具核梭杆菌的感染或阻断其诱导的信号通路,有望增强现有免疫治疗的效果。此外,该研究还为开发新的生物标志物和预后指标提供了可能,有助于更精准地预测胃癌患者的治疗反应和预后。
原文链接:https://aacrjournals.org/cancerres/article/doi/10.1158/0008-5472.CAN-24-2580/752063/Intratumoral-Fusobacterium-nucleatum-Recruits
上一篇:轻微摇晃可促进睡眠,上交大团队发现提升睡眠质量新方法
下一篇:直肠癌治疗新思路!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