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食真是另一个胃!科学家发现,“饱腹”神经元虽然能让人饭吃饱就停,但糖却来者不拒
甜食真是另一个胃!科学家发现,“饱腹”神经元虽然能让人饭吃饱就停,但糖却来者不拒
俗话说,“甜食是另一个胃”,这话真不假。就算刚把肚子填饱,看见甜食,却总觉得还能再吃点,人好像永远在渴望甜的、含糖量高的食物。
这事儿不怪你我自制力不行,而是大脑它底层机制就写着——有糖就吃!
今日,《科学》杂志发表了来自马克思·普朗克代谢研究所科研团队的论文,研究者们发现,鼎鼎大名的抑制食欲神经元,阿黑皮素原神经元(POMC),在吃饱之后,仍然抵制不住糖的诱惑,释放刺激食欲的内啡肽,让人感觉还能继续吃糖。最后猛猛吃多。
这是一条专门针对糖的神经通路。在漫长的进化中,生物把糖识别为自然界的珍惜资源,也就给大脑写下了基础规则,在有糖可吃的时候,一定要吃。
论文题图
生物到底有多爱吃糖?
研究者们做了一项实验,让小鼠饿一夜,然后自由进食90分钟,这段时间足够小鼠吃得饱饱的了。随后的30分钟里,研究者分别给小鼠提供了额外的鼠粮或者高糖食物(HSD)。可以看出,对鼠粮,吃饱的小鼠是没什么兴趣了,只多吃了一点儿。但对糖,小鼠真的是非常来劲,真像是还有另一个胃一样又猛吃了不少,最终总热量摄入竟然增加了6倍以上。
小鼠吃饱后仍能对高糖食物胃口大开
糖到底有什么吸引力呢?
研究者追踪了小鼠吃饭期间的大脑神经元活动,发现问题竟然是出在POMC神经元身上。
前面我们也说过,POMC神经元是著名的抑制食欲神经元,它参与机体的能量平衡调节、食欲控制和稳态维持,是调节饥饿与饱腹感信号的重要神经元。
在饱腹的情况下,下丘脑弓状核(ARC)的POMC神经元激活,投射至下丘脑室旁核(PVH),释放α-促黑素细胞激素(α-MSH),与黑皮素4受体(MC4R)结合,抑制饥饿感、产生饱腹感,简单来说就是告诉大脑,“饱了,别吃了”。
POMC神经元作用机制
但POMC神经元却在面对糖的时候自破武功了。
对糖,POMC的反应是投射至丘脑室旁核(PVT),释放β-内啡肽,与μ型阿片受体(MOR)结合,促进食欲,让脑子“有糖,快吃”。
而且看到内啡肽,大家应该警惕了。内啡肽可是能够让人感到幸福的快乐激素,通过内啡肽与大脑奖励中心伏隔核(NAc)的作用,POMC神经元还能把吃糖事件和奖励联系起来。
吃糖,快乐吧;下次还有,下次还吃。
这套机制甚至可以“强迫”小鼠喜欢上原本不爱吃的食物。
研究者给小鼠提供了它们原本不喜欢的柠檬味食物,同时通过光遗传学激活POMC→PVT通路,成功让小鼠“爱上”了柠檬味。这都是内啡肽起的作用,如果用纳洛酮拮抗内啡肽,就能阻止这种偏好的形成。
激活POMC→PVT可塑造小鼠饮食偏好
这条通路在人类大脑中同样存在。
研究者分析了人类脑组织切片,发现PVT中POMC神经元末梢与MOR受体表达细胞紧密相接,提供了POMC→PVT通路存在的直接证据。
研究者还测试了正常体重人类受试者饮用糖水后的大脑fMRI成像数据,发现糖分摄取后PVT活动降低,说明摄取糖对PVT活性有负向调节,与小鼠类似。
研究者指出,POMC→PVT这一通路可被用于治疗肥胖等疾病,可以减少患者对高糖食物的偏好,减少热量摄入。
不过《科学》同期配发的评论文章也提出了潜在的隐患,减少食物带来的愉悦感可能会对情绪造成影响,过度抑制未尝不会导致情绪障碍。
曾被用于治疗肥胖的利莫那班就通过干预大脑中与奖励与动机相关的神经回路来减少食欲,但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伴随体重减轻的是严重的情绪障碍副作用,这直接导致了药物的退市。
吃,可真是一门越挖越有的学问。
参考资料:[1]Marielle Minère et al. ,Thalamic opioids from POMC satiety neurons switch on sugar appetite.Science387,750-758(2025).DOI:10.1126/science.adp1510
[2]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v4359
上一篇:多吃瓜抗炎防老!Science子刊:中科院发现瓜氨酸可多重抗炎+延缓衰老,续命100%!吃“瓜”群众也有抗衰福?
下一篇:适度运动,养菌护肠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