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与肝损伤的奇妙关联:微生物组和异黄酮的神奇作用!
多项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组的失调(Dysbiosis)与多种肝脏疾病密切相关。异黄酮是一类植物雌激素,具有抗氧化、抗炎和调节代谢的功能。研究显示,异黄酮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来改善代谢紊乱,并对肝脏疾病产生保护作用。急性肝损伤(Acute Liver Injury, ALI)是指由药物、病毒感染或代谢异常等因素引发的急性肝功能损害,其典型特征为血清转氨酶显著升高及肝脏合成功能(如凝血因子合成)障碍。病情进展可导致急性肝衰竭,具有较高的致死风险。对乙酰氨基酚(APAP)过量是临床最常见的急性肝衰竭诱因,且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
南方医科大学团队前期研究发现,相较于雄性小鼠,雌性小鼠对APAP诱导的肝损伤表现出更强的抵抗力,并且这种性别差异主要由肠道菌群组成的不同所介导,揭示了“肠-肝轴”调控网络在急性肝损伤中的重要作用。
2025年5月2日,南方医科大学龚神海/廉哲雄等团队联合在Cell Host & Microbe上发表了题为Cohabitation facilitates microbiome shifts that promote isoflavone transformation to ameliorate liver injury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异性同居如何通过改变肠道菌群来增强肝脏对急性损伤的抵抗力,为预防和治疗急性肝损伤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首先,研究发现雄性小鼠与雌性小鼠同笼生活后,雄性小鼠表现出对急性肝损伤的抵抗能力增强,并且肠道微生物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16S rRNA测序,研究人员鉴定发现无论是异性同居的小鼠还是人类样本中,R. microfusus的丰度显著升高。通过回补R. microfusus可以改善小鼠APAP诱导的急性肝损伤。进一步研究发现,R. microfusus能够分泌β-半乳糖苷酶,将饮食中的异黄酮糖苷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鹰嘴豆芽素A(Bio-A),大幅提升其在肠道的吸收效率,从而发挥重要的肝脏保护效应。随后,研究人员对Bio-A的保护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基于活性的蛋白质分析(ABPP)、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和细胞热位移分析(CETSA)等手段,发现Bio-A可直接作用于肝细胞,通过稳定丙酮酸羧化酶(PC)和丙酰辅酶A羧化酶(PCCA)这两种关键代谢酶,显著增强肝脏的三羧酸循环(TCA)水平。TCA水平的增强促进了谷氨酸的生成,进而提升肝脏谷胱甘肽水平,减轻氧化应激对肝细胞的损伤。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在肝衰竭患者的组织样本中验证了这一发现:与健康对照相比,患者肝脏中PC和PCCA的表达量明显降低,且粪便中的Bio-A水平更低。综上,该研究发现异性同居可重塑肠道菌群,增强R. microfusus介导的异黄酮Bio-A转化,进而激活肝脏TCA循环,在雄性中发挥显著的保护效应。该研究不仅揭示了社会行为与健康之间的新联系,也提示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或补充特定代谢产物,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急性肝损伤的新策略。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吴清平院士团队研究发现分离自传统腌制食品的菌株短乳杆菌SR52-2。对胃肠道环境耐受,且安全性能较好;并能在体内抑制HBV DNA的复制与HBeAg和HBsAg的产生,还可以延缓荷瘤裸鼠肿瘤的发生。这在开发预防和治疗HBV感染及其相关性疾病等功能食品或药品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和利用价值。总体而言,益生菌作为一种安全且有效的干预手段,在恢复肠道稳态、肠道相关疾病的防治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资料:Cohabitation facilitates microbiome shifts that promote isoflavone transformation to ameliorate liver injury.(DOI: 10.1016/j.chom.2025.04.011)
上一篇:甲基汞不再可怕!科学家用“细菌魔法”守护母婴健康
下一篇:益生菌吸附并排出体内微塑料:一项突破性研究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