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中风,先调肠?——揭密肠道菌群与脑卒中的关系
当我们谈到脑卒中(俗称“中风”),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脑部“血管堵了”或“出血了”。但你可曾想到,远在“肚子里”的肠道微生物,也许正暗中影响着脑血管的健康?然而,近年来的研究正在颠覆这一传统认识。科学家们发现,远在肚子里的肠道菌群,也许正暗中影响着脑血管健康,甚至决定了中风的严重程度与康复效果。这一“脑-肠轴”的联系,正逐渐被科学揭密。
“肠”里藏着“脑”的秘密
2025年,Pilon等人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不仅与中风的发生有关,更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研究团队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粪便和血液样本进行了分析,通过16S rRNA测序检测菌群组成,同时检测免疫代谢指标,再将这些数据与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进行关联。
结果发现:中风越严重,患者体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越低,体内炎症代谢物水平越高。某些有益菌的减少,还与神经功能恶化呈相关。这一发现意味着,肠道菌群的“状态”不仅反映健康水平,还可能成为预测中风严重程度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这一突破性的发现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中风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衡,究竟从何而来?又有怎样的生物学机制?
图1. 重度脑卒中伴更显著的胰岛素抵抗、菌群和炎症标志物变化,菌群调节可能影响疾病严重性。
中风患者的肠道生态:早已有“异常”信号
早在2019年,Li等人就通过实验发现,脑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肠道菌群已经与健康人显著不同。这项发表在《BMC Microbiology》的研究中,科学家分析了患者和对照组的粪便样本,发现中风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好菌”减少,“坏菌”增加。可见,中风不仅是“脑里的病”,也是“肠里的病”。
具体来说,拟杆菌(有助于维持肠道屏障)等益生菌数量下降,而厚壁菌门、与炎症相关的菌群增多。这不仅使肠道的“防线”变弱,也为炎症因子“入侵”打开了缺口。研究团队提出,这种菌群失衡可能通过免疫反应、炎症介质,影响神经系统,干扰脑部的恢复与功能。这项早期研究为后来的科学探索提供了基础,但当时人们还不清楚,肠道菌群如何“传话”给大脑。
“脑-肠轴”:解开两者联系的“秘密通道”
这个谜团,逐渐被后续研究所揭示。2022年,Chidambaram等人在《Cells》期刊发表的综述文章,对“脑-肠轴”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解读。他们指出:肠道与大脑之间存在一条双向通信的“高速路”,涉及神经、免疫、内分泌等多种机制。
肠道菌群失衡时,肠道屏障功能下降,炎症因子更易进入血液循环,增加全身炎症水平,甚至影响血脑屏障的完整性,让有害物质“突破防线”进入脑部。此外,肠道菌群还能调控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GABA)的合成,从而间接影响情绪、神经保护与脑功能。
正是通过这条“脑-肠轴”,肠道菌群能够“远程干预”大脑。这也解释了为何Pilon等人的研究中,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会与中风严重程度高度相关。
“肠”治中风:未来可期但仍在路上
既然肠道菌群与中风之间存在如此密切的联系,科学家们自然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能否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帮助防治中风?
Chidambaram等人在他们的综述中指出,目前已有研究尝试通过益生菌、益生元、膳食调整、甚至粪菌移植等方式来改善肠道微生态,以期降低神经炎症、改善神经修复。虽然这种“微生态疗法”仍处于探索阶段,临床证据尚不充分,但它背后的科学逻辑与可行性,已经越来越明确。
未来,医生或许不仅会为中风患者开出降压药、抗凝药,还会提供“肠道调节方案”:个性化饮食、专属益生菌配方,甚至微生态移植。中风治疗,也许会进入“脑-肠双向调控”的新时代。
守护大脑健康,也要从“肠”出发
过去,中风一直被视为“脑里的病”。而如今,科学正告诉我们,这是一场“肠道与大脑”的双线作战。中风的防治,不仅需要关注脑部,更需要呵护肠道微生态。
下一次,当你谈论如何保护大脑时,不妨也关心一下:你的“肠道居民”是否安好?
参考文献:
[1] Pilon C R S, Guadagnini D, Assalin H B, et al. Association of gut microbiota and immunometabolic profiles with ischemic stroke severity. Scientific Reports, 2025, 15(1):14046.
[2] Li N, Wang X, Sun C, et al. Change of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cerebral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BMC Microbiology, 2019, 19:1-8.
[3] Chidambaram S B, Rathipriya A G, Mahalakshmi A M, et al. The influence of gut dysbiosis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 of ischemic stroke. Cells, 2022, 11(7):1239.
上一篇:孕期昼夜颠倒进食,小心母婴大脑健康 “亮红灯”!
下一篇:肠道菌群如何“助攻”免疫治疗?单细胞研究给出答案!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