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分享 | J. Adv. Res. | 幽门螺旋杆菌如何“策反”你的胃细胞?——一张单细胞地图揭开胃癌发生的全过程

文献分享 | J. Adv. Res. | 幽门螺旋杆菌如何“策反”你的胃细胞?——一张单细胞地图揭开胃癌发生的全过程

转载
来源:王永成Lab
2025-08-07 09:25:17
12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该研究通过单细胞RNA测序等方法,构建了包含胃炎、胃肠化生及胃癌(有或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18个标本的胃癌发生单细胞图谱,揭示了胃癌变过程中的细胞异质性、组织生态变化、不同细胞谱系的癌症相关表达谱及幽门螺杆菌阳性标本中富集的细胞间通讯,为幽门螺杆菌诱导胃癌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全面景观和新见解。

幽门螺旋杆菌(Hp)——这个被世卫组织列为Ⅰ类致癌物的细菌,究竟如何在胃里翻云覆雨?今天,我们借助《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杂志近期发表的“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profiling uncovers cellular complexity and microenvironment in gastric tumorigenesis associated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最新研究中的“单细胞卫星地图”带你俯瞰全过程!‍

核心发现

1、91394个细胞的大普查

研究人员从18位患者身上取下胃炎、肠化生、胃癌三种组织,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绘制了迄今为止最完整的“胃癌发生单细胞地图”——从慢性浅表性胃炎(GS)→肠上皮化生(IM)→胃癌(GC),共91,394个单细胞。结果发现: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会显著改变胃内“居民”构成:上皮细胞比例一路下降,髓系免疫细胞一路飙升;血管内皮细胞、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等“帮凶”也趁机扩军。

图1. 单细胞RNA测序分析显示,在胃癌发生级联过程中髓系细胞比例增加,而上皮细胞比例减少。

2、上皮细胞在胃癌多阶段演进中的谱系特征与转录模式  

对上皮细胞进一步降维聚类,得到19个亚群,包括:小凹黏液细胞(MUC5AC+和TFF1+)、颈黏液细胞(MUC6+)、主细胞(PGA3+和PGA4+)、壁细胞(ATP4A+和ATP4B+)、内分泌细胞(GAST+和SST+)、肠内分泌细胞、肠吸收样细胞(FABP1+和PHGR1+)以及癌样上皮细胞(CEACAM5+,tumor-like EPC)。其中,tumor-like EPC显示出最高的拷贝数变异(CNV)水平(图S2D),且在胃癌组织中显著富集。轨迹分析提示其可能起源于小凹黏液细胞。功能富集显示tumor-like EPC高表达EMT、NF-κB、IFN-γ应答和缺氧相关基因,KRT17尤为突出。公共数据库及免疫染色均证实KRT17在胃癌中高表达。

图2. 多步骤胃癌发生过程中上皮细胞的独特细胞亚型及转录特征

3、“肠吸收细胞”走错片场?

在癌前病变“肠化生”阶段,大量“肠吸收细胞”(enterocytes)在胃里安营扎寨,表达肠道标志CDX1、CDX2,并高表达脂质代谢(FABP1、APOA1等)和糖酵解相关基因。免疫染色证实FABP1、KRT20在IM组织高表达(图3D–H)。SCENIC分析发现转录因子HNF4G及其83个靶基因在该亚群中特异活跃,提示HNF4G是调控肠吸收样细胞身份的关键“开关”。

图3. 胃肠化生中一种独特上皮亚群——肠上皮细胞的分子特征。

4、揪出胃癌里的“叛军总司令”  

免疫荧光显示Hp主要定植于小凹黏液细胞(MUC5AC+)。与未感染组相比,Hp+上皮中胃功能基因(PGC、LIPF、GAST)下调,而肠化生标志(FABP1、KRT20、ANPEP、PRAP1、OLFM4)上调。qRT-PCR和类器官感染实验进一步证实FABP1、OLFM4在Hp感染后显著升高。

图4. 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对上皮细胞转录组异质性的影响

5、内皮细胞(ECs)异质性及其与癌样上皮细胞的互作

共鉴定出7个EC亚群,包括静脉、淋巴、毛细血管、动脉及肿瘤样EC(高表达LGALS1、COL4A1、ESM1等)。肿瘤样EC在胃癌显著富集,并与癌样EPC通过COLLAGEN(COL4A1/COL4A2–CD44/SDC4)和VEGF(VEGFA–FLT1/KDR)信号轴双向通信。

图5. 内皮细胞(ECs)的异质性及ECs-上皮肿瘤样内皮祖细胞(EPC)亚型互作网络预测

6.Hp感染如何“挑拨离间”:三大帮凶

1) CAFs(癌相关成纤维细胞):修围墙、递刀子,分泌COL1A1、FN1等信号分子;11个成纤维亚群中,胃癌组织以CAFs为主,包括炎症型(iCAFs)、抗原呈递型(apCAFs)和EMT型(EMT_CAFs)。功能富集显示CAFs上调免疫、炎症、补体级联和Wnt通路,下调代谢通路。伪时间分析提示ECM_Fib可向iCAFs分化。与Hp阴性组相比,Hp阳性组CAFs比例更高,且FN1、CXCL8、C3、IL1B等信号分子显著上调。  

图6. 幽门螺杆菌相关胃前癌及癌变样本中成纤维细胞亚群的鉴定

2) TAM(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披着免疫外衣,实则压制T细胞,高唱“免疫刹车歌”;髓系细胞分为巨噬细胞、单核细胞、cDC1、cDC2和成熟DC,其中TAM(CD68+和CXCL3+)在胃癌显著富集,呈M2免疫抑制表型。拟时序分析提示TAM可能源于胃炎/IM阶段的巨噬细胞。Hp感染使髓系细胞上调CD14、CTSL、TIMP1,这些基因在公共数据库及THP-1感染模型中均得到验证。

图7. 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癌发生过程中髓系细胞的组织特异性分布模式

3) 血管内皮:疯狂铺路,给肿瘤送粮送氧。T细胞共14个亚群,其中免疫抑制性Treg(CD4+和FOXP3+)在胃癌增多;CD8+和IL17A+亚群在Hp+胃炎增多。B/浆细胞重聚类6群,IgA+浆细胞在胃炎/IM富集,IgG+浆细胞在胃癌富集。

图8. T细胞亚群的鉴定

7.信号热线被打爆

Hp感染让整个胃城的“电话线”激增:TNF、SPP1、COLLAGEN、VEGF……细胞们开会频次翻倍,把“慢性炎症”开成了“癌症动员大会”。CellChat分析显示,iCAFs是信号输出的“中心广播站”,而髓系细胞、肿瘤样EPC是主要“听众”。Hp阳性组织的细胞间通讯数量和强度均显著高于阴性组,TNF、SPP1、THY1、补体等通路尤为活跃。研究提出了Hp相关胃癌微环境的整体工作模型(图9H)。

图9. 多细胞通讯网络塑造幽门螺杆菌驱动的致癌微环境

未来方向与总结

科学家锁定了几个关键“热线号码”:  

  • 掐断肠化生:靶向HNF4G,阻止“肠细胞”落户;  

  • 压制叛军:抑制KRT17、OLFM4,让癌细胞失去战斗力;  

  • 切断帮凶通信:阻断COL1A1-FN1-CD44、TNF-TNFR1等信号轴,让肿瘤孤立无援。

胃癌不是一夜变坏的童话,而是一场细菌、细胞、信号多方联动的“城市战争”。提前看懂地图,才能把战火熄灭在家门口。转发给关心的TA,一起守护我们的“胃城”吧! 

参考文献:Li N, Chen S, Xu X, et al.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profiling uncovers cellular complexity and microenvironment in gastric tumorigenesis associated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J Adv Res. 2025;74:471-491. doi:10.1016/j.jare.2024.10.012

#
胃癌
  • 上一篇:新发现:白色念珠菌Ssy1感知肠道菌群肽聚糖驱动菌丝生长
  • 下一篇:PNAS:母体肠道菌群可调控胎盘血管生成,影响胎儿生长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