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认知问题有关?新研究揭示关键机制

肠道菌群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认知问题有关?新研究揭示关键机制

原创
来源:肖琛琳
2025-08-15 11:40:54
6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常面临认知困扰,比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但其背后原因一直不明确。最新研究发现,肠道里的菌群可能是“关键推手”——特定菌群的变化会影响大脑中神经连接的灵活性,进而导致认知问题。更重要的是,补充健康人的肠道菌群或许能改善这些问题,为治疗提供新方向。

双相情感障碍(简称“双相障碍”)是一种以情绪剧烈波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患者会在躁狂(情绪高涨、精力充沛)和抑郁(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之间切换。但除了情绪问题,很多患者还面临一个“隐形负担”——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就像大脑里的‘迷雾’,让患者记不住事情、难以集中注意力,甚至无法正常做决策。”研究负责人之一表示。即使在情绪相对稳定的时期,这种认知问题也可能持续存在,导致患者工作、学习受影响,生活质量下降。然而,这种认知障碍的原因一直不明确,也缺乏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肠道菌群不仅影响消化,还能通过“肠-脑轴”与大脑“沟通”,影响情绪和认知。这项新研究就想弄清楚:双相障碍患者的认知障碍,是否与肠道菌群的变化有关?研究团队招募了三类人群:14名双相障碍伴认知障碍患者(BD-CI)、14名双相障碍不伴认知障碍患者(BD-nCI),以及15名健康人(HC),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分析了他们的肠道菌群。

研究发现,三类人群的肠道菌群“阵容”大不相同。 从多样性来看,BD-CI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比BD-nCI患者和健康人更低,就像一个“生态系统”里的物种变少了。而从具体菌群来看,一些与代谢相关的细菌变化尤其明显:比如PrevotellaRoseburia等细菌的数量,与认知测试分数(如注意力、记忆力评分)相关;而LachnoclostridiumBacteroides等细菌,则与抑郁的严重程度相关。 “这意味着,这些菌群可能‘悄悄’影响着大脑的认知功能和情绪状态。”研究人员解释,比如Prevotella有助于调节血糖代谢,它的变化可能通过影响大脑能量供应,间接导致认知问题;而Bacteroides可能与体内炎症相关,进而加重抑郁情绪。

为了验证肠道菌群的“直接作用”,研究团队做了动物实验。他们先给小鼠使用抗生素“清空”其原有肠道菌群,再分别移植BD-CI患者、BD-nCI患者和健康人的肠道菌群(即“粪菌移植”)。 结果令人惊讶:移植了BD-CI患者菌群的小鼠,出现了明显的“抑郁样行为”,且认知能力下降——在新物体识别测试中,它们很难记住新物体,工作记忆也变差了。 更重要的是,这些小鼠大脑的“突触可塑性”下降了。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连接点”,可塑性就像连接的“灵活性”,决定了学习和记忆的能力。研究发现,BD-CI组小鼠大脑前额叶的神经元分支更简单,突触数量更少,关键蛋白PSD-95(维持突触功能的“支架”)的含量也更低。

既然患者的菌群会导致问题,那补充健康菌群能逆转吗?研究团队又做了一组实验:给移植了BD-CI患者菌群的小鼠,再补充健康人的肠道菌群。 结果显示,这些小鼠的“抑郁样行为”减轻了,新物体识别能力和工作记忆有所恢复;大脑中神经元的分支复杂度、突触数量,以及PSD-95蛋白的含量,也部分回到了正常水平。同时,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也更接近健康状态。这说明,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是改善双相障碍患者认知和情绪问题的有效方法。研究人员表示,未来或许可以通过益生菌、粪菌移植等方式,帮助患者重建健康的肠道菌群。


这项研究首次将双相障碍的认知障碍与肠道菌群、大脑突触可塑性联系起来,为理解疾病机制提供了新角度。对于患者来说,这意味着未来可能有更“温和”的治疗选择——不用只依赖药物,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就能辅助缓解症状。 不过研究人员也指出,目前还需要更多研究验证,比如扩大样本量、探索具体哪些菌群起关键作用等。但可以肯定的是,肠道与大脑的“对话”,将是未来精神疾病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Tang A, Jiang H, Li J, Chen Y, Zhang J, Wang D, Hu S, Lai J. Gut microbiota links to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bipolar disorder via modulating synaptic plasticity. BMC Med. 2025 Aug 12;23(1):470.

doi: 10.1186/s12916-025-04313-6. PMID: 40797316; PMCID: PMC12345090.

#
抑郁症
  • 上一篇:暂无
  • 下一篇:“看不见的卡路里”被称重:将肠道菌群供能算到小数点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