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肝转移的“连锁反应”:菌群→胆汁酸→中性粒细胞,每一步都关乎健康!
肠癌肝转移的“连锁反应”:菌群→胆汁酸→中性粒细胞,每一步都关乎健康!
提到结直肠癌,很多人知道它是高发癌症,但少有人了解:约 50% 的结直肠癌患者会出现肝转移,而肝转移正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一直以来,医生和科学家都在追问:为什么有些肠癌会“偏爱”转移到肝脏?这个过程中是否有“隐形推手” 或“刹车阀”?最近,一篇题Gut Microbiota-Mediated Bile Acid Metabolism Regulates 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is by Altering Neutrophil Recruitment的研究,为我们揭开了其中的关键关联——原来肠道里的“居民”(肠道菌群)、肝脏分泌的 “消化助手”(胆汁酸),以及血液里的“免疫士兵”(中性粒细胞),三者联手构成了影响肠癌肝转移的“神秘链条”。
先搞懂 3 个核心角色:这场 “转移大戏” 的关键参与者
1. 肠道菌群:肠道里的“微型生态系统”
每个人的肠道里都住着万亿个细菌,它们不是“吃白饭”的——帮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抵抗有害菌,甚至能影响免疫功能,堪称肠道的“隐形军团”。但这个军团也有“叛变”的时候:当菌群失衡(比如有害菌增多、有益菌减少),就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甚至“助力”癌症发展。
2. 胆汁酸:肝脏分泌的 “消化利器”
胆汁酸是肝脏产生的一种物质,主要作用是帮助肠道消化脂肪。但它并非 “单向输出”:分泌到肠道后,一部分会被肠道菌群“改造”(比如转化成次级胆汁酸),再通过血液流回肝脏——这个过程叫“胆汁酸肠肝循环”。没想到的是,被菌群改造后的胆汁酸,竟会悄悄影响癌症转移。
3. 中性粒细胞:血液里的“应急免疫兵”
作为白细胞的一种,中性粒细胞是人体抵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哪里有炎症、有细菌,它就会迅速“集结”过去。但研究发现:在癌症转移中,中性粒细胞可能“站错队”—— 某些情况下,它会帮助癌细胞在肝脏“扎根”,而不是消灭癌细胞。
研究拆解:肠道菌群如何“操纵”肠癌肝转移?
这篇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样本分析,清晰地画出了一条“菌群→胆汁酸→中性粒细胞→肠癌肝转移”的完整链条,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三个关键步骤。
1. 肠道菌群失衡,“改造” 胆汁酸的能力变了
研究发现,有肠癌肝转移的小鼠(或患者),肠道菌群组成和健康人明显不同——比如某些能“代谢胆汁酸”的细菌(如梭状芽孢杆菌属)数量异常。这些 “异常菌群”会把肝脏分泌的初级胆汁酸,大量转化成一种叫“石胆酸(LCA)”的次级胆汁酸。原本,石胆酸的含量是被严格调控的,但菌群失衡打破了这个平衡——肠道里的石胆酸越来越多,随后通过“肠肝循环”大量进入血液,最终流回肝脏。
2. 过多石胆酸“刺激”肝脏,召唤中性粒细胞
当石胆酸通过血液到达肝脏后,它并没有 “安分守己”,而是会和肝脏细胞表面的一个 “接收器”(叫 TGR5 受体)结合。这个结合就像按下了 “警报键”:肝脏细胞会释放出一种叫“CXCL1”的信号分子。CXCL1的作用很明确——它是中性粒细胞的“导航仪”,会顺着信号“找到” 肝脏,导致大量中性粒细胞在肝脏里“集结”。
3. 中性粒细胞“帮倒忙”,给癌细胞“铺路”
集结在肝脏的中性粒细胞,本应是“免疫卫士”,但在石胆酸的影响下,它们的功能发生了“扭曲”:不再攻击癌细胞,反而会在肝脏里搭建一个“适宜癌细胞生存的环境”(比如分泌某些促进细胞生长的物质)。当肠道里的癌细胞通过血液跑到肝脏时,这些被“策反”的中性粒细胞就成了“帮凶”——帮助癌细胞避开免疫攻击,顺利在肝脏“定居、繁殖”,最终形成肝转移灶。
为了验证这个链条,研究人员还做了一个关键实验:给有肠癌肝转移的小鼠“调整菌群”(比如补充能纠正胆汁酸代谢的益生菌),或者“阻断石胆酸的作用”(比如抑制TGR5受体),结果发现:肝脏里的中性粒细胞募集减少了,肠癌肝转移的概率也明显降低!这直接证明了:这条链条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可以被“打断”。
对我们有什么意义?不只是“看懂研究”,更要知道怎么护肠
这篇研究的价值,不止于揭开科学奥秘,更给我们预防和治疗肠癌肝转移提供了新方向:
1. 对患者:或许能有“精准干预”新方法
未来,医生可能会通过“检测肠道菌群”或“检测胆汁酸水平”,来判断肠癌患者是否有肝转移风险——比如肠道里石胆酸含量高的患者,可能需要更早干预。
同时,研究也提示了新的治疗思路:比如通过“益生菌/益生元调节菌群”(减少异常细菌,降低石胆酸生成),或者“靶向TGR5受体”(阻止石胆酸召唤中性粒细胞),甚至“调节中性粒细胞功能”(让它重新变回抗癌卫士),这些都可能成为阻止肠癌肝转移的 “新武器”。
2. 对普通人:护好肠道菌群,就是在给肝脏“减负”
虽然这是针对肠癌患者的研究,但对健康人也有重要提醒:肠道菌群平衡,是维持胆汁酸代谢正常、避免免疫功能“跑偏”的基础。日常护好肠道,可以从这 3 件事入手:
别滥用抗生素:抗生素会“不分好坏”杀死肠道细菌,破坏菌群平衡,除非医生指导,否则不要自行使用;
多吃“菌群友好”的食物:比如全谷物、豆类、蔬菜(富含膳食纤维,是益生菌的“食物”),适量吃发酵食品(如无糖酸奶、泡菜,含天然益生菌);适量吃益生菌/益生元产品;
减少高油高糖饮食:这类食物会促进有害菌生长,还可能增加胆汁酸分泌,间接打破代谢平衡。
癌症转移不是 “无迹可寻”
过去,我们总觉得癌症转移是“突然发生”的,但这篇研究告诉我们:从肠道菌群失衡,到胆汁酸代谢异常,再到免疫细胞“叛变”,每一步都有清晰的“信号”。未来,随着对“肠道-肝脏-免疫”轴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我们或许能更早发现转移风险,甚至用更温和的方式(比如调节菌群)阻止转移发生。
对普通人而言,与其害怕癌症,不如从现在开始护好肠道——毕竟,肠道里的“隐形菌团”,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更影响健康。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吴清平院士团队在益生菌领域为我们健康领域增添了更多惊喜。
参考文献:Zongmei Zheng, Fuwen Yuan, Jinming Li, et al. Gut Microbiota-Mediated Bile Acid Metabolism Regulates 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is by Altering Neutrophil Recruitment. Cancer Research.2025-08-27;doi:10.1158/0008-5472.CAN-24-4425.
上一篇:暂无
下一篇:今晚吃多少,细菌说了算!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