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你有一份科学吃鱼指南,请查收!

叮咚,你有一份科学吃鱼指南,请查收!

原创
来源:陈彤
2025-09-03 11:10:09
24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最新研究发现,鱼类体内的微塑料主要集中于内脏和鳃部,肌肉中并未检测到,因此食用鱼排、鱼片是安全的。只要科学食用,无需过分担忧,鱼类仍是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通过科学的处理和选择,把握好部位、种类、来源三个关键,即可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有效减少微塑料摄入风险。

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海洋中的微塑料可被鱼类摄入,而鱼类是人类水生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微塑料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一直是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我们餐桌上常见的鱼类,是否也成了微塑料的搬运工?吃鱼还安全吗?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晓霞团队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Microplastic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Fish and Implications for Safe Consumption,对来自黄海和东海的1075条鱼、37个物种进行了系统分析,为我们揭开了鱼类体内微塑料分布的真相,也给出了科学吃鱼的建议。

1 研究标题

该研究聚焦于鱼类三大组织——鳃、肠道和肌肉中的微塑料分布。结果发现,微塑料主要集中在鱼类的鳃和肠道中,检出率分别为36.28%39.63%,而肌肉组织中未检出任何大于20微米的微塑料。这意味着,我们常吃的鱼片、鱼排等肌肉部分,其实并不是微塑料的“聚集地”。微塑料的形状以纤维为主,颜色以蓝色最常见,材质则多为聚乙烯(PE)、聚酯(PET)和玻璃纸(CP)。它们进入鱼体的路径很简单:鱼鳃像“纱窗”,一边呼吸一边滤水,纤维就挂在上面;肠道则是“垃圾回收站”,把误食的塑料碎片一并打包。但肌肉有一道“安检门”,20 微米以上的颗粒基本穿不过去,于是鱼片成了整鱼里最“干净”的部位。研究还发现,不同食性和栖息环境的鱼类,其体内微塑料的数量和大小也有显著差异: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如鲱鱼、沙丁鱼)体内微塑料更多且更小,而生活在底层水域的底栖鱼类(如比目鱼)体内微塑料较少但颗粒更大。此外,鱼体越大、越重,体内微塑料的单位含量反而越低,说明“小鱼吃塑料,大鱼吃小鱼”并不导致微塑料在食物链中显著累积。

2 科学吃鱼指南

基于全球渔业数据,该研究估算出每人每年通过食用捕捞鱼类摄入的微塑料约为5.6万颗粒。虽然这个数字听起来惊人,但研究者指出,通过合理的鱼类选择和处理方式,完全可以大幅降低摄入风险。建议消费者:第一,优先食用鱼类肌肉部分,避免摄入内脏、鱼头和鱼鳃;第二,选择来自深水区域、体型较大的鱼类,如深海鳕鱼、金枪鱼等,其微塑料含量更低;第三,注意鱼的来源和处理方式,尽量避免食用整鱼加工制品(如鱼干、鱼罐头),尤其是来自污染较重海域的鱼类。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也提醒,虽然微塑料风险可控,但鱼类仍是优质蛋白和Omega-3脂肪酸的重要来源,不应因噎废食。未来的食品安全政策应综合考量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氯农药)的协同效应,推动可持续渔业管理,保障海产品的同时也保护海洋生态。总之,科学吃鱼的关键在于“选对部位、选对鱼、选对来源”。只要我们具备一定的科普意识,就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有效避开微塑料的“潜伏入侵”。

参考文献:Sun X, Meng L, Liang J, Li Q, Du J, Zhu M, Zhao Y, Zheng S. Microplastic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Fish and Implications for Safe Consumption. Environ Sci Technol. 2025 Aug 14. doi: 10.1021/acs.est.5c02907. Epub ahead of print.

  • 上一篇:肠道菌群‘生化工厂’:伤寒苷如何被‘改造’成降脂神器?
  • 下一篇:载姜黄素的凉粉草多糖纳米递送系统精准营养干预改善溃疡性结肠炎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