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也会得脂肪肝?肠道里的“小生态”藏着关键答案
孩子也会得脂肪肝?肠道里的“小生态”藏着关键答案
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体检时被发现肝功能指标异常。家长第一反应是:“孩子还这么小,怎么会得脂肪肝?”事实上,这并非孤例。数据显示,全球约有每10个孩子中就有1个正在面临“脂肪肝”困扰,而在肥胖儿童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三分之一。
1. 孩子为什么越来越容易“得脂肪肝”?幕后黑手竟藏在肠道里
过去人们认为脂肪肝是成年人的疾病,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被诊断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这不仅会导致肝脏损伤,还可能伴随糖尿病、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等健康风险。严重时甚至会发展为肝硬化。
与成年人不同,孩子的脂肪肝常常与肠道菌群的失衡紧密相关。比如,有研究发现,某些会“产酒精”的细菌在部分患儿体内异常活跃,导致血液中的酒精水平升高,从而加重肝脏负担。这意味着,有些孩子的“脂肪肝”,可能是肠道细菌在“捣乱”。
2. 肠道中的线索:细菌产“酒精”、胆汁酸失衡、益生菌缺位
菌群的异常:患儿体内常见有害菌(如Escherichia、Prevotella)增加,而有益菌(如产丁酸菌)减少。这些变化不仅与肝脏脂肪堆积相关,还与炎症和纤维化风险挂钩。
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SCFAs)原本能保护肠道,但在患儿体内水平紊乱,失去了平衡作用。胆汁酸在正常情况下帮助消化脂肪,但研究显示患儿体内胆汁酸信号异常,可能进一步损伤肝脏。由特定细菌产生的内源性酒精,直接让肝脏承受“隐形饮酒”的压力。
生活方式的影响:高糖饮食,尤其是果糖(如饮料、甜品),被证实与儿童脂肪肝的发生密切相关。相反,地中海饮食、适量乳制品脂肪,可能有保护作用。
3. 从餐桌到益生菌:家长能为孩子的肝脏健康做些什么?
儿童脂肪肝(MASLD)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健康的新挑战,它不仅是“胖孩子”的问题,更与肠道菌群、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多方面交织。对家长而言,这意味着:从日常饮食到生活方式的点滴改变,都可能为孩子的肝脏健康赢得“逆转的机会”。
饮食管理:减少含糖饮料和高果糖食物,多吃蔬菜、全谷物、优质蛋白。
益生菌辅助:一些临床试验显示,特定菌株(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组合)能改善肝功能指标和肠道菌群平衡。
生活习惯:规律运动、保证睡眠,也是对抗儿童脂肪肝的“基础疗法”。
未来疗法:科学家正在探索靶向肠道菌群的个性化益生菌,为孩子们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手段。
参考资料:Lu Jiang, Lan-Duoduo Du, Jing Zeng, Hui-kuan Chu, Zhong Peng, Jian-Gao Fan. Pediatric 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tic liver disease and the gut microbiome: from research landscape to targeted modulation., Clinical and Molecular Hepatology, 2025; DOI: 10.3350/cmh.2025.0718
上一篇:全球益生菌法规大揭秘:中国视角下的健康守护
下一篇:短链脂肪酸:从健康卫士到危险信号,精神分裂症新发现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