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告警”:科学家绘制肝硬化的并发症风险预测图
肠道菌群“告警”:科学家绘制肝硬化的并发症风险预测图
肝硬化是一种严重的慢性肝脏疾病,其并发症如肝腹水、肝性脑病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近年来,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逐渐发现肠道微生物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发表的一篇题为《Gut microbiome and metabolome signatures in liver cirrhosis-related complications》的研究文章,揭示肠道微生物组及其代谢产物的紊乱,是驱动这些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引擎。
研究核心:并发症背后,特定的“菌群-代谢物”轴
该研究通过宏基因组学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大量肝硬化患者和健康人群的粪便及血液样本进行了深度分析。研究者并非笼统地比较健康与患病状态,而是向前迈出了关键一步——将肝硬化患者按照所患的具体并发症类型进行精细分组。
研究发现:
1:每种并发症都有独特的“微生物-代谢物指纹”:
肝性脑病(HE):与产氨菌(如某些埃希氏杆菌属成员)的富集密切相关。这些菌将肠道中的蛋白质和尿素分解成大量的氨,氨通过受损的肠道屏障进入血液,最终突破血脑屏障,毒害大脑功能。同时,负责合成短链脂肪酸(如丁酸)的“有益菌”显著减少,而丁酸对于维持肠道屏障完整性和抗炎至关重要。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其特征是肠道菌群紊乱(生态失调)最为严重,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崩溃。一些具有致病潜力的细菌(如克雷伯菌、链球菌)过度生长并发生易位,从肠道迁移到腹腔,引发致命的感染。
消化道出血:与某些产脂多糖(LPS)的革兰氏阴性菌有关。LPS是强烈的促炎物质,会加剧全身性炎症和血管异常,增加出血风险。
2:血液代谢物成为关键信使:研究在患者的血液中检测到了与肠道微生物变化相对应的异常代谢物水平,例如氨、炎症因子、异常胆汁酸等。这直接证明了肠道内的变化如何系统地影响全身,为通过抽血进行无创诊断提供了可能。
产业与转化:从诊断到治疗的“微生物”革命
这项研究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微生态医学在肝病领域的应用,为产业开发指明了方向:
1:精准诊断与风险预测模型:基于发现的生物标志物,开发基于粪便菌群检测或血液代谢物检测的诊断试剂盒。医生有望像评估胆固醇一样,评估患者发生肝性脑病或腹水感染的风险等级,从而实现提前预警和个性化管理。
2:下一代益生菌(Next-Generation Probiotics)与活体生物药(LBP):传统的益生菌可能不足以应对如此复杂的菌群紊乱。未来的研发焦点将集中在:
靶向性菌株:开发能够高效消耗氨(如产尿素的菌株)或合成丁酸的特定功能菌株,而非广谱补充。
菌群联合疗法:将多种具有互补功能的菌株组合成“超级鸡尾酒”,旨在全面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加固肠道屏障。
合成生物学应用: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益生菌,使其能够精准地在肠道内表达治疗性分子(如降解氨的酶),成为“活的药物工厂”。
3:后生元(Postbiotics)与代谢干预:如果有害代谢物是问题的直接推手,那么直接干预这些代谢物可能更高效。产业界可以开发:
氨吸附剂:新型的、更高效安全的肠道氨吸附剂。
代谢调节剂:补充特定的胆汁酸或丁酸盐等有益代谢物制剂(后生元),直接纠正血液中的代谢失衡。
科普延伸:为什么肠道是肝病的“第二战场”?
这一切背后的核心理论是“肠-肝轴” 。门静脉就像一条高速公路,直接将肠道吸收的物质运送到肝脏进行处理。因此,肝脏是接触肠道来源物质(包括细菌碎片和代谢产物)的第一器官。
健康状态下:肠道屏障完整,菌群平衡,肝脏能够有效处理来自肠道的物质。
肝硬化状态下:门静脉压力增高,肠道屏障受损(“肠漏”),同时肠道菌群严重紊乱。导致大量细菌毒素(如LPS)和有害代谢物(如氨)绕过肝脏的解毒功能,直接涌入体循环,引发全身性炎症和多器官损伤,最终引爆各种并发症。
《Gut microbiome and metabolome signatures》这项研究如同一份精密的“军事情报”,揭示了不同并发症背后敌军(有害菌)的特定阵型和武器(有害代谢物)。这让我们不再是对整个肠道生态系统进行无差别轰炸,而是有机会进行精准的“外科手术式”打击和修复。它标志着肝病管理正从传统的“对症支持治疗”迈向全新的“基于菌群的预测性、预防性和个性化治疗”时代。
参考文献:Gut microbiome and metabolome signatures in liver cirrhosis-related complications.
DOI:https://doi.org/10.3350/cmh.2024.0349
上一篇:双歧杆菌胞外多糖“唤醒”免疫系统,抗肿瘤大战迎来新盟友
下一篇:肠癌肝转移的“连锁反应”:菌群→胆汁酸→中性粒细胞,每一步都关乎健康!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