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歧杆菌胞外多糖“唤醒”免疫系统,抗肿瘤大战迎来新盟友

双歧杆菌胞外多糖“唤醒”免疫系统,抗肿瘤大战迎来新盟友

原创
来源:谢小利
2025-09-09 17:20:18
14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研究发现,双歧杆菌分泌的一种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 EPS) 能够显著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为癌症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过去二十年,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B)改写了癌症治疗史,但临床响应率仅在20%–30%之间,且易出现耐药。与此同时,大量临床前与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肠道菌群多样性与ICB疗效呈正相关——“好菌”多,疗效好;“好菌”少,易耐药。然而,菌群究竟通过何种效应分子、哪条信号通路直接增强抗肿瘤免疫,一直是未解之谜。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作为人类肠道“元老级”共生菌,占婴幼儿肠道菌量60%以上,成人仍可维持在5%–10%。既往研究多聚焦于其产酸、抑菌、维护肠屏障等功能,而其分泌的胞外多糖(EPS)因结构复杂、产量低,被长期忽视。

202591日发表在《Cell Reports》上的研究Bifidobacteria-derived exopolysaccharide promotes anti-tumor immunity这项研究揭示,双歧杆菌产生的EPS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微环境,促进树突状细胞(DC)和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活化,从而抑制肿瘤生长。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EPS通过激活TLR2信号通路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进而增强CD8+ 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在多种小鼠肿瘤模型中,EPS治疗均表现出显著的肿瘤抑制效果,且与抗PD-1免疫疗法表现出协同作用。

 

研究设计:从菌株库到基因簇,精准锁定活性分子

团队首先建立了包含312株健康中国人粪便来源的双歧杆菌资源库,通过全基因组测序+离子色谱定量,筛选出EPS产量TOP 10的菌株。其中B. longum subsp. longum HLK-001(简称HLK-001EPS产量达286 mg/L,且发酵性能优异,被确定为核心研究对象。

为验证“EPS—免疫肿瘤”因果链,研究人员采用“基因剪刀”策略:

1:构建epsABCD基因簇敲除株(Δeps);

2:将合成簇回补至Δeps,获得回复株(Δeps-eps)。

动物实验显示,野生株可显著抑制MC38结直肠肿瘤生长(抑瘤率58%),而Δeps株几乎无效;回复株重新获得抑瘤能力,直接证明EPS为关键效应分子。

机制解析:EPS如何“点燃”免疫烽火?

1:“入口”——肠道DC被唤醒

口服EPS 6小时后,小鼠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PP)中CD11c⁺树突状细胞(DC)呈现明显聚集;RNA-seq显示I型干扰素(IFN-α/β)相关基因(Ifnb1Irf7Mx1)上调4–8倍。体外骨髓源DCBMDC)实验进一步证实,EPS通过与DC表面TLR4/MD2复合物结合,触发MyD88-IRF3通路,诱导IFN-β分泌。

2:“信号”——IFN-β远程重塑肿瘤微环境

分泌的IFN-β进入系统循环,促进肿瘤引流淋巴结中CD8⁺ T细胞表达转录因子Tcf1,维持干细胞样表型;同时增强趋化因子CXCL9/10表达,引导CD8⁺ T细胞向瘤内浸润。单细胞TCR测序显示,EPS治疗组瘤内CD8⁺ T细胞克隆多样性提高2.3倍,提示新生免疫应答被激活。

3:“战果”——多模型验证广谱抑瘤

MC38结直肠癌外,团队在B16-F10黑色素瘤、LLC肺癌和CT26结肠癌模型中均观察到一致结果:EPS单药抑瘤率42%–58%;与PD-1抗体联用,抑瘤率跃升至82%–90%,并显著延长小鼠生存期(中位生存期延长1.7倍)。

临床转化:从实验室到GMP生产线

1:结构鉴定与安全性评价

利用甲基化分析、NMRGC-MS确定HLK-001 EPS→4)-α-D-Glcp-(1→, →6)-β-D-Galp-(1→交替连接的葡半乳聚糖,重均分子量约1.2×10⁵ Da。急性毒性实验(小鼠5 g/kg·bw)未见明显异常;Ames试验、微核试验均为阴性。

2:发酵与纯化工艺

与企业合作,建成5吨级中试线。通过优化碳氮比、pH耦合补料,EPS产量提高至3.8 g/L,纯度≥95%,内毒素<0.1 EU/mg,达到FDA对糖类辅料标准。

从酸奶时代的“调节肠胃,到免疫治疗时代的“抗癌助攻”,益生菌正在完成从食品向药物的华丽转身。双歧杆菌胞外多糖的登场,不仅填补了“菌群-免疫-肿瘤”机制链条的关键空白,也为中国益生菌产业提供了高附加值、高证据等级的“爆款”候选。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癌症患者只需在免疫治疗周期中口服一杯无色无味的EPS溶液,就能让自身的CD8⁺ T细胞燃起更猛烈的抗癌烽火。

参考文献:Bifidobacteria-derived exopolysaccharide promotes anti-tumor immunity. DOI: 10.1016/j.celrep.2025.116223.

#
双歧杆菌
  • 上一篇:益生菌选购指南:从“菌株号”到“活菌数”,科学选择不踩坑
  • 下一篇:肠道菌群“告警”:科学家绘制肝硬化的并发症风险预测图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