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选购指南:从“菌株号”到“活菌数”,科学选择不踩坑
益生菌选购指南:从“菌株号”到“活菌数”,科学选择不踩坑
肠道是人体健康的“地基”,而益生菌就是给地基打桩的“微施工队”。这几年,它们红得发紫,可一进超市就傻眼:酸奶、胶囊、粉剂、饮料……个个贴着“1000亿活菌”“20种菌株”的金光标签,价格从几十跳到上千,好像数字越大越厉害。千万别被唬住!挑益生菌,就像挑特种兵,重在看“身份证”(菌株号)和“战斗力”(活菌数)。今天这篇“避坑指南”,3分钟教你读懂两大核心指标,手把手选出自己的“肠道小卫士”,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别被“菌种”忽悠!认准“菌株号”才是核心
很多人以为“益生菌”都一样,其实大错特错——同一菌种下的不同菌株,就像同姓的一家人,有人是医生,有人是老师,本事天差地别。益生菌也一样,不是所有叫“植物乳植杆菌”的都有同样的功效。真正关键的是它的菌株号,没有标注菌株号的产品,就像买东西没看生产日期一样不可靠,你根本不知道它到底是谁、有没有效果、安不安全。而正规产品一定会把菌株号印在包装上,这意味着它的功效有研究撑腰。总之,选益生菌前先查它们的“身份证”,再决定要不要请它进肚子,别让没有“户口”的菌花掉你的银子。
什么是菌株号?
可以把菌株号理解为益生菌的“身份证号码”,是它独一无二的标识。根据国际命名规则,一个标准的菌株号由三部分构成:“属+种+菌株编号”。
属名(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相当于“姓氏”,代表大的微生物家族;
种名(rhamnosus,鼠李糖种):相当于“名字”,代表家族中的具体分支;
菌株编号(GG):相当于“身份证号”,是区分同一分支中不同个体的关键。
我们常见的明星菌株都有清晰编号,比如鼠李糖乳杆菌GG(LGG®)、动物双歧杆菌BB-12®、罗伊氏乳杆菌DSM17938、植物乳植杆菌LP1Z等。
划重点:选择益生菌产品时,一定要在包装上找到明确标注的“菌株号”(通常是字母+数字组合),如果只写“植物乳植杆菌”却不说是具体哪一株,那基本可以判断它不够靠谱——因为不同菌株的功效可能完全不同,甚至相反。
为什么菌株号如此重要?
- 安全有效,有据可查
有“身份证”的益生菌,都经过严格的科学实验验证。它们要能活着通过胃酸、到达肠道,并且真正发挥宣传中所说的作用——比如缓解腹泻、调节免疫、改善便秘,甚至抑制幽门螺杆菌等。
- 防止“滥菌充数”,认准编号
很多产品只写个大类,却不写具体是哪一个菌株——这很可能是在模糊视听。同一菌种下的不同菌株,功能可能完全不同:如乳双歧杆菌HN019主打缓解便秘,乳双歧杆菌Bi-07®则更擅长调节免疫。
所以说,没有菌株号=身份不明=效果存疑。
- 专利菌株,代表科研实力
菌株通常都申请了专利,这意味着它们背后有基因测序、安全性评价等一系列科学支持,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有保障。
如何快速识别菌株号?
- 挑选益生菌产品时,记得留意包装或说明书上的菌株号——它通常紧跟在菌种名称后面;
- 通过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GMCC)等权威数据库,输入菌株号,查询该菌种的详细信息和真实性,帮你买得更放心。
活菌数不是越多越好!关键看“有效到达量”
活菌数(CFU,菌落形成单位)是衡量益生菌产品效果的核心指标,但并不是数字越大就一定越好。关键要明白:活菌数≠高效能≠有效到达肠道的菌数,所以,选益生菌不能只看数量,更要看菌株“是谁”、适不适合你。
吃进肚子的益生菌需要经过胃酸和胆汁的“考验”,能活着到达肠道的才有效。目前主流技术可使益生菌到达肠道的存活率超过90%,主要通过两种方式:
- 冻干锁活技术:将益生菌冷冻干燥,保持休眠状态,遇水后恢复活性;
- 多层包埋技术:像给益生菌穿“保护衣”,抵御胃酸和胆汁的破坏。
临床文献支持!益生菌功效的科学证据
科学证据是选择益生菌的金标准。以下列举了几个具有充分科学研究支持的经典菌株:
LGG®:1983年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Sherwood Gorbach和Barry Goldin两位美国教授自健康人体分离得到,并获得国际专利。它是全球研究最为广泛的益生菌菌株之一,累计已有超过800项科学研究和160项临床研究支持其安全性和功效[1]。
BB-12®:最初分离自科汉森公司收集的传统乳品发酵剂,是全球研究和临床应用最充分的双歧杆菌菌株之一。目前已有超过300篇科学出版物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包括130多项人体临床试验[2]。
鼠李糖乳杆菌HN001™:最初分离自新西兰传统切达干酪,经系统筛选和科学验证,已成为广泛应用于乳制品和膳食补充剂中的明星益生菌菌株[3-5]。
DSM17938:是一株源自健康人类母乳的益生菌菌株,具有充分的科学和法规认可基础。我国原卫生部于2003年批准其可用于保健食品,2014年又被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式列入《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确认了其在婴幼儿群体中的食用安全性[6]。
LP1Z:是广东科环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活性益生菌菌株,具有独特的菌株特性和稳定的生产品质。其菌株保藏编号为GDMCC No. 62256,每袋产品中的活菌数稳定超过500亿CFU。通过真空冷冻干燥工艺的验证,该产品在24个月保质期内活菌存活率不低于90%,相关技术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为ZL202210263276.6)[7]。
购买益生菌固体饮料>
避坑指南——这4类益生菌慎选!
- 查菌株号:优先选择标注完整菌株名的产品(如“植物乳植杆菌LP1Z”),避免“菌种名+编号不全”的模糊标注;
- 看活菌数:根据需求选择标注了活菌数的产品(如LP1Z含有500亿CFU),按照推荐使用量食用;
- 验认证资质:优先选择有“蓝帽子”保健食品标志的产品,查看生产许可证编号(SC开头),避免“三无产品”;
- 选合适剂型:
粉剂:适合婴幼儿和老年人,易冲服且活性稳定。
胶囊/片剂:成人便携首选,需注意是否含抗胃酸涂层。
口服液:儿童接受度高,但需关注糖分和防腐剂含量。
结语
益生菌并不是什么“万能神药”,它更像是一支派往你肠道的“专业维稳小分队”——只有选对具体的菌株,并且在合适的时机(比如正在腹泻、或者用完抗生素之后)使用,才能真正起效。下次购买前一定要留个心眼,先找到包装上标注的“菌株号”,再查查这个菌株有没有扎实的“工作履历”(也就是临床研究支持),然后根据你自己的健康需求选择合适的活菌数,千万别被那些“千亿活菌”“进口菌株”之类的营销话术轻易忽悠了。
记住,挑益生菌,不看广告看“证件”——菌株号、活菌数和临床证据,这三个才是硬道理!
参考文献:[1] CAPURSO, L. Thirty years of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a review. Journal of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2019, 53: S1-S41. doi: 10.1097/MCG.0000000000001170.
[2] COLLINS FWJ, et al. Understanding the probiotic health benefits of 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 lactis, BB-12™. Front Microbiol, 2025,16:1605044. doi: 10.3389/fmicb.2025.1605044.
[3] WICKENS, K., et al. A protective effect of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HN001 against eczema in the first 2 years of life persists to age 4 years. Clinical & Experimental Allergy, 2012, 42(7):1071-1079. doi: 10.1111/j.1365-2222.2012.03975.x.
[4] WICKENS, K., et al. Early supplementation with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HN001 reduces eczema prevalence to 6 years: does it also reduce atopic sensitization?. Clinical & Experimental Allergy, 2013, 43(9):1048-1057. doi: 10.1111/cea.12154.
[5] CACERES, Paola, et al. Effects of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HN001 on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 and intestinal secretory IgA in children. Journal of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s, 2010, 5(4): 353-362. doi: 10.3233/JPI-2010-0267.
[6] ЗАХАРОВА, И. Н., et al. Пробиотик Lactobacillus reuteri DSM 17938: что известно о нем сегодня?. Медицинский совет, 2019, 17: 223-229. doi: 10.21518/2079-701X-2019-17-236-242.
[7] JIALIN, W. U., et al. Machine Learning-Based Optimization of High-density Fermentation Medium for 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LP1Z. Moder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2025, 41.4.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5.4.0312.
上一篇:肠道 “小工厂” 的代谢物,竟是银屑病炎症的 “推手”
下一篇:双歧杆菌胞外多糖“唤醒”免疫系统,抗肿瘤大战迎来新盟友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