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夫妻嫌孩子笨竟去做亲子鉴定,984名儿童数据表明:肠道菌群影响儿童智力!

博士夫妻嫌孩子笨竟去做亲子鉴定,984名儿童数据表明:肠道菌群影响儿童智力!

转载
来源:世界肠菌研究会
2025-09-19 09:54:17
1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小孩的智力,不仅被遗传、教育、环境影响的同时,还有一个最被忽略的变量,却可能是“决定孩子聪不聪明的幕后大脑编程器”——肠道菌群。

“博士夫妻嫌孩子太笨,偷偷带去做亲子鉴定”——这条新闻在社交媒体掀起惊涛骇浪。

小孩的智力,不仅被遗传、教育、环境影响的同时,还有一个最被忽略的变量,却可能是“决定孩子聪不聪明的幕后大脑编程器”——肠道菌群

过去10年,大量研究在揭示一个名词:“肠–脑轴(gut–brain axis)”,也就是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双向通信网络。这个轴的稳定与否,影响着孩子的学习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甚至情绪控制。

01   什么是“肠–脑轴”?肠道,才是你真正的“第二大脑”

别再小看你的肠子。肠道并不仅仅是“消化食物的管道”,它拥有超过1亿个神经元,是仅次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密集区”,被称为“第二大脑”。


▲984 名3周至2岁婴儿的肠道菌群

所谓脑轴,是肠道与大脑之间的多维交互系统,涵盖四条关键路径:

  • 神经通路:迷走神经像电缆一样直接连接肠与脑;

  • 免疫通路:肠道调节炎症反应,影响神经系统稳定;

  • 内分泌通路:肠道释放血清素等影响情绪与认知的激素;

  • 代谢物通路:短链脂肪酸、色氨酸代谢物等微生物产物可穿越血脑屏障,作用于大脑。

一言以蔽之:你吃的东西不只喂饱肚子,也在喂养你脑子的功能与结构。孩子聪不聪明,肠子早已“打前站”。

 02  肠道菌群如何影响孩子的智力?这不是玄学,是系统科学 

愈来愈多科研证据表明:肠道菌群通过多种机制,深刻参与智力发育过程,并非“辅助角色”,而是“系统总控”。

✅ 合成神经递质,直接影响认知表现

肠道菌群能合成或调节血清素、多巴胺、GABA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正是情绪、学习、专注、记忆等大脑功能的关键因子。

✅ 影响大脑结构发育

早期肠道菌群失衡会影响海马体、前额叶皮层等认知核心区域的结构塑造。菌群多样性越高的孩子,大脑发育越均衡,认知能力也更强。

▲曝光的影响和优先效应

✅ 控制炎症状态,保护神经系统

慢性低度炎症会持续损伤神经系统,而肠道菌群能通过调节免疫细胞,降低脑部炎症,为神经发育“扫清地雷”。

✅ 合成脑功能关键营养素

肠道菌群能制造维生素B群、叶酸、短链脂肪酸等,这些营养素对突触形成和脑细胞能量代谢至关重要。

一句话总结:肠道菌群不是影响智力的“间接因素”,而是智力发育的“核心调控器”。

03  关键窗口期已确定:孩子的“聪明账”,头1000天就定了大半

科学家已经明确指出:出生后前1000天,是肠道菌群建构的关键窗口期,也是神经系统发育最敏感的时间段。

这一阶段里,有多种影响因素在左右“聪明的基础”:

  • 顺产vs剖腹产:顺产宝宝接触到母体阴道菌群,是“肠道定植”的起点;剖腹产则需更关注补菌策略;

  • 母乳vs配方奶:母乳中的益生元有助益生菌繁殖,配方奶则相对缺乏关键成分;

▲微生物群落类型

  • 抗生素使用频率:滥用抗生素会摧毁微生态平衡,干扰神经发育;

  • 饮食多样性与纤维摄入:缺乏蔬菜、全谷类和发酵食物,会阻断健康菌群的建立。

你以为的“基因优势”,也许就败在了不当的菌群起跑线上

 04  研究实锤:肠道菌群影响智力,真的“写”在论文里了 

以下两项顶级期刊研究,彻底改变了学界对“聪明”的理解方式:

2021年《Cell Reports》,研究者移除小鼠肠道菌群后,发现其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明显下降,脑神经突触密度减少。恢复菌群后,认知功能逐步回升。

微生物群发展轨迹、决定因素及其与健康结果的关联

2023年《Nature Microbiology》对数百名幼儿进行粪便菌群测序和语言评估,发现:菌群多样性高的儿童,在语言理解和社交能力上显著领先,可预测其三岁智力水平。

这些研究表明:“聪明”不仅能教,也能“养”——从肠道养起。

05  不是孩子“笨”,而是你忽略了他“肠子里”的智力资源 

我们对“孩子为什么不聪明”的理解,可能太过肤浅。不是基因不够好,而是我们没给他一个好菌群;不是孩子懒,而是我们没在关键期帮他调好“肠–脑系统”。

当你觉得孩子“慢”“笨”“记不住”时,不妨想一想——你给他补脑了,却有没有先补肠?

真正的早教,从调菌开始;真正的天赋,是肠脑共塑的结果。下一次看到孩子发呆、走神、情绪崩溃,也许,不是性格问题,而是——肠道菌群在掉链子

 

参考文献

Gut microbiota wellbeing index predicts overall health in a cohort of 1000 infants

Brandon Hickman, Anne Salonen, Alise J. Ponsero, Roosa Jokela, Kaija-Leena Kolho, Willem M. de Vos & Katri Korpela

volume 15, Article number: 8323 2024)

#
肠道菌群
  • 上一篇:暂无
  • 下一篇:悉尼大学重磅发现:基因可重塑肠道菌群,或成抵抗慢病的关键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