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采后因子在食用菌采后保鲜中的重要作用
转载
来源:最入魔道公众号
收藏
核心提示:本研究从采后因子的角度全面更新和讨论各种保鲜技术在新鲜食用菌贮藏过程中产生的生理变化的最新信息,并强调了纳米包装在提高食用菌保质期和质量方面的有前途的应用。
近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遗传工程研究室龚明副研究员在国际学术期刊Food Chemistry(一区TOP, IF:8.5)在线发表了题为《Synergizing postharvest physiology and nanopackaging for edible mushroom preservation》的综述论文(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4.141099)。龚明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工程学院张建国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该研究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2072642)的支持。
鉴于食用菌的营养价值日益为人所知,其种植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迫切需要先进的采后保鲜技术来延长这些蘑菇的保质期。这种需求催生了专门针对食用菌的保鲜策略的发展。食用菌采后的保鲜面临着复杂的生理和代谢挑战,包括气体成分、微生物的存在、水分含量、环境温度、酶活性等采后因素的交织影响。这些因素对于推动采后保鲜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针对采后因子的综述文章相对较少。本研究认为食用菌采后因子在食用菌采后保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研究从采后因子的角度全面更新和讨论各种保鲜技术在新鲜食用菌贮藏过程中产生的生理变化的最新信息,并强调了纳米包装在提高食用菌保质期和质量方面的有前途的应用。
上一篇:干燥方式对羊肚菌挥发性风味物质特征指纹图谱的显著影响
下一篇:鸡腿菇多糖:潜在护肝小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