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真奇妙,健康绕不了

蘑菇真奇妙,健康绕不了

原创
来源:田回香
2025-07-31 16:37:54
9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本文为大家介绍了食用菌生物分子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自古以来,饮食与健康便紧密相关。正如印度传统医学阿育吠陀所言:饮食错误,药石无效;饮食得宜,药物无用。在现代营养与疾病防治领域中,蘑菇以其丰富的生物分子和独特的药用潜能,逐渐成为人类健康的重要助力。蘑菇不仅美味可口,更是低热量、高营养的天然宝库,其富含的初级代谢物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和核酸,为机体提供能量支持;而次级代谢物如多酚、萜类、生物碱等,则展现出强大的抗氧化、抗炎、抗癌等药理作用。Mohan Prasad Singh等人在《Critical Reviews in Biotechnology》期刊上发表题为“Biomolecules of mushroom: a recipe of human wellness”的综述为大家介绍了食用菌生物分子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图1)。

 

1. 该图展示了四类蘑菇:(i)肉质可食用的属于可食用类;(ii)具有药用价值的称为药用蘑菇;(iii)具有毒性或疑似有毒的属于有毒蘑菇;(iv)特性尚未完全明确的则归入杂类。

图片来源: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412526/

 

现代研究表明,全球已知的蘑菇种类达1.4万余种,而可食用者超过2000种,其中56种被广泛种植,40余种实现商业化生产。蘑菇的营养结构极为丰富,蛋白含量高而脂肪极低,不含胆固醇,富含纤维、钾、硒、核黄素、维生素D等,对消化、代谢和免疫系统均有益处。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所蕴含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显示出在防治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生殖系统疾病方面的巨大潜力。

 

在心血管领域,蘑菇通过调节脂质代谢、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抑制HMG-CoA还原酶活性以及抗氧化抗炎等机制,展现出降脂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功效。例如灵芝中的三萜类和β-葡聚糖,不仅能降低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还能保护心肌免受药物毒性损伤。香菇、姬松茸、平菇等也在体内外实验中被证实可改善脂代谢和血管功能,有效延缓心血管疾病的进展。

 

糖尿病作为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的代谢病,其本质为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蘑菇中的多糖尤其是β-葡聚糖,能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修复胰岛β细胞功能,还能通过PI3K/AKT等信号通路调节糖代谢。此外,蘑菇中低能量、高蛋白、高纤维、无胆固醇的特点也使其成为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材。研究还发现,银耳、灵芝、舞茸等蘑菇的提取物能改善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表现出抗氧化、抗炎和降血糖的多重功效。

 

生殖系统相关疾病尤其是激素相关癌症亦与饮食密切相关。灵芝、云芝、桦褐孔菌等药用蘑菇含有多种能够诱导癌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周期的化合物,针对前列腺癌、乳腺癌、卵巢癌等有显著抑制作用。灵芝通过降低NF-κB活性,调控Bcl-2/Bax表达比,诱导癌细胞凋亡;而云芝中的PSPPSK多糖肽则具有增强免疫功能、调动自然杀伤细胞和T细胞的能力,不仅能直接抗肿瘤,还可缓解化疗带来的副作用。

 

针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蘑菇的神经保护作用也被大量证实。蘑菇中的多酚、多糖、维生素B群、硒等成分可以有效抵抗氧化应激和神经炎症。灵芝提取物可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降低TNF-αIL-1β等炎症因子表达,减缓多巴胺神经元的退化;而猴头菇则因其促进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被认为在认知障碍的改善中具有突出作用。此外,猴头菇还可提升胆碱乙酰转移酶活性,提高乙酰胆碱水平,改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

 

在亨廷顿舞蹈症、肌萎缩侧索硬化、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系统疾病模型中,蘑菇的多糖、酚类、甾醇类等也展现出延缓疾病进程的能力。通过调节Nrf2NF-κB信号通路,蘑菇有效减轻了线粒体功能障碍及氧化损伤,表现出显著的神经保护效果。

 

不仅如此,蘑菇还在商业化方面表现出广泛应用价值。市面上许多保健品中添加了灵芝、香菇、银耳、冬虫夏草等提取物,用于调节血糖、改善睡眠、增强免疫力、抗氧化、抗炎、抗癌等。多种配方已获得临床或市场认可,并作为营养补充剂走入家庭。

 

更值得一提的是,蘑菇具备废中之宝的天然生态属性。它们主要依附木质纤维素类有机废弃物生长,不仅资源广泛、易于获取,更有助于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在人类面对营养不良与慢性病共存的今天,蘑菇无疑提供了一种绿色、经济、高效的健康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蘑菇不仅是厨房里的美味,也是实验室里的良药。它的初级与次级代谢产物共同构建了一个天然的健康宝库,对人类多系统、多类型疾病显示出广泛的干预潜力。未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与机制研究的深入,蘑菇有望在营养医学、疾病预防与慢病管理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药食同源的理念提供坚实支撑,也为人类健康开辟更广阔的天然通道。

 


 文献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412526/

  • 上一篇:条盖多孔菌中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 (1→3)-、(1→4)-α- 葡聚糖的结构研究
  • 下一篇: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吴清平院士团队在食品科学领域知名期刊上发表综述:基于营养蛋白质组学的食用菌功能蛋白菌株定向选育研究进展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