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菇千般妙,多糖里藏奇效

一朵菇千般妙,多糖里藏奇效

原创
来源:田回香
2025-08-08 15:09:58
22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本文介绍了侧耳属蘑菇多糖提取以及其广泛应用。

在食品与药用资源日益融合的今天,蘑菇作为“药食同源”的代表,越来越多地被纳入人类健康保障体系。其中,侧耳属蘑菇(Pleurotus spp.),尤其以平菇为代表的品种,因其易栽培、高营养、低热量而广受欢迎,更重要的是,它们富含的多糖类物质展现出强大的生物活性与广泛的应用前景,成为天然功能食品与新型医药材料研究的热点方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Jhonatas Rodrigues Barbosa等人在《Carbohydrate Polymers》期刊发表了题为“Polysaccharides of mushroom Pleurotus spp.: New extraction techniques, biological activities and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ies”的综述文章,全面总结了侧耳属蘑菇多糖的提取技术、结构特征、生物活性及现代应用发展,为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了清晰框架。

 

侧耳属蘑菇中的多糖主要包括β-葡聚糖、杂多糖和糖蛋白等结构类型,这些天然大分子以其免疫调节、抗氧化、抗炎、抗癌、降脂、抗糖尿病等多重功能,被广泛视为膳食补充剂、功能性食品和医药原料的潜力成分。然而,要从蘑菇子实体或菌丝体中高效提取纯度高、结构完整的多糖,并保留其活性,是一个技术挑战。传统热水提取法尽管操作简单、广泛使用,但效率低、时间长、热敏性结构易受破坏,因此亟需发展高效、温和、绿色的新型提取工艺。

 

现代提取技术如超声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酶辅助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及亚临界水提取等,逐渐被引入到蘑菇多糖提取过程中。它们通过物理或化学方式破碎细胞壁、提升溶剂渗透力或提高热传导效率,显著缩短提取时间、提升得率并降低溶剂使用量。研究发现,酶辅助方法尤其适合温和条件下保持多糖活性,而超声和微波技术则在工业化中具备成本优势。多技术组合策略,如酶-超声耦合,也逐渐显现协同优势,成为绿色提取的发展方向。

 

提取后的多糖需通过脱蛋白、脱色、浓缩、干燥等步骤进行纯化,并借助柱层析、凝胶渗透、HPLC等手段进行结构表征与组成分析。这些信息不仅决定其功能特性,也对后续的结构-活性关系研究至关重要。侧耳多糖多为β-(1→3)/(1→6) 葡聚糖骨架,并含有阿拉伯糖、甘露糖、半乳糖、岩藻糖等杂糖成分,其空间构型如螺旋结构与分支度被认为与其免疫活性密切相关。

 

在生物活性方面,侧耳多糖表现出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它们可激活巨噬细胞、促进白细胞介素与干扰素的分泌,增强T细胞、NK细胞的活性,从而提升机体抵抗力(图1)。此外,其抗氧化活性通过清除自由基、上调抗氧化酶活性来抑制细胞老化与氧化应激,具有抗衰老与保护肝脏的效果。抗炎方面,侧耳多糖可抑制NO、TNF-α等炎症因子的释放,调控COX-2与NF-κB信号通路,有望用于肠炎、关节炎等慢性炎症的辅助治疗。

 

 

图1. 侧耳属多糖的免疫刺激活性示意图

图片来源: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1826512/

 

值得注意的是,侧耳多糖在抗癌、降血脂与降血糖领域也展示了诱人前景。通过诱导癌细胞凋亡、阻断细胞周期、多靶点调节糖脂代谢途径,它们成为癌症辅助疗法、糖尿病与高脂血症管理中的研究重点。部分研究表明,口服侧耳多糖可调节肠道菌群,促进短链脂肪酸产生,从而通过肠-肝轴与肠-脑轴参与代谢与免疫调控。

 

在现代应用方面,侧耳多糖被广泛开发为功能食品添加剂、营养补充剂、可食膜材料、药用胶体与递药系统基材。例如,它们可作为乳化剂改善食品质构,或在可降解包装膜中提供抗菌与保鲜功能。生物医药领域则关注其在口服递送、靶向释放、黏附性药物载体等方面的可行性。由于来源天然、安全性高、结构可调,侧耳多糖正在从食品向医用材料和生物制剂逐步跨界。

 

未来发展中,侧耳多糖的商业化推广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天然多糖结构复杂、活性差异大,需深入开展结构-功能关系研究,以建立活性预测与功能筛选标准;其次,提取与纯化工艺需向绿色、高效、低成本方向优化,以满足产业规模化需求;再次,多糖产品在法规认证、临床验证与市场接受度方面仍需时间与数据积累;此外,为提升功能靶向性与多重生物活性,结构修饰如硫酸化、羧甲基化等化学改性也成为提升其生物利用度的手段。

 

综上所述,侧耳属蘑菇多糖是一类具有高度开发潜力的天然功能成分。从传统食品原料到现代生物活性材料,其价值链不断延伸,应用场景日益广泛。依托绿色提取技术、精准功能研究与交叉领域融合,侧耳多糖不仅是营养健康的新明星,更可能在未来食品、医药与材料领域激发更多突破,真正实现“食之有味,食之有益”。

 


文献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1826512/

  • 上一篇:废中有源:蘑菇渣点燃绿色燃料梦
  • 下一篇:条盖多孔菌中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 (1→3)-、(1→4)-α- 葡聚糖的结构研究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