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羊肚菌多糖:体外消化、发酵特性及调节肠道菌群与功能的益生元潜力
探究羊肚菌多糖:体外消化、发酵特性及调节肠道菌群与功能的益生元潜力
肠道菌群在人体胃肠道中发挥关键作用,影响生理代谢、免疫功能等多个健康方面,其多样性和平衡性对维持健康肠道环境至关重要,菌群失衡与 2 型糖尿病、肥胖等代谢疾病相关。饮食是塑造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的重要因素,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是一种兼具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食用菌,其多糖具有增强免疫、抗氧化等健康促进特性,但羊肚菌多糖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及功能作用尚未完全明确。
泰国曼谷 Kasetsart 大学Bingshu Liu等学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Q1,IF:7.7)发表Exploring Morchella esculenta polysaccharide extracts: In vitro digestion, fer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rebiotic potential for modulating gut microbiota and function相关研究。
1. 羊肚菌多糖体外胃肠消化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
提取多糖得率为 11.50±0.61%,总碳水化合物含量 80.57±2.49%,蛋白质含量 7.80±1.96%。通过模拟唾液、胃、肠道环境,分析多糖在消化过程中的分子量变化、单糖组成及消化率。口腔阶段还原糖含量增加,消化率最高,表明唾液淀粉酶分解了部分多糖;胃阶段几乎不消化;肠道阶段在胆汁和胰酶作用下进一步消化,最终消化率为 44.87±1.79%,未消化部分可能对肠道健康有益。消化后多糖分子量显著降低,单糖组成发生变化,葡萄糖减少,半乳糖和甘露糖增加。
图 1 体外模拟人体结肠厌氧发酵过程中 pH 值、碳水化合物消耗及短链脂肪酸(SCFAs)产生的变化。
(A)pH 值;(B)碳水化合物消耗;(C)乙酸;(D)丙酸;(E)丁酸;(F)戊酸;(G)总短链脂肪酸;(H)24 小时时短链脂肪酸的产生。(*)p 值 < 0.05。
2. 羊肚菌多糖的体外人体结肠厌氧发酵
发酵过程中,由于微生物代谢产酸,菊粉组 pH 下降明显,羊肚菌多糖组 pH 适度下降,表明其可被微生物代谢产酸。羊肚菌多糖在发酵前 12 小时消耗率较高。羊肚菌多糖组短链脂肪酸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与菊粉组相比,乙酸含量较低,丁酸含量相近,其他短链脂肪酸含量较高,表明其具有潜在的益生元特性,这与蘑菇来源的多糖能促进短链脂肪酸产生的先前研究一致。
图 2 0 小时和 24 小时肠道微生物在门水平上的多样性及组成比较。
(A)香农多样性指数;(B)主成分分析(PCA)聚类分析;(C)优势肠道菌群;(D)层次聚类;(E)四个主要门的相对丰度。(*)表示通过方差分析(ANOVA)及事后 Tukey 多重比较分析得出的显著差异(p 值 < 0.05)。
3. 羊肚菌多糖相关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评估
α多样性分析显示羊肚菌多糖组和菊粉组 Shannon 指数下降,表明特定细菌类群富集;β 多样性分析显示 24 小时后羊肚菌多糖组和菊粉组微生物组成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且两者因多糖结构相似而聚类较近。门水平相对丰度变化:主要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羊肚菌多糖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较对照组降低,变形菌门显著增加。属水平相对丰度变化:羊肚菌多糖组中,拟杆菌属、Collinsella 属和双歧杆菌属等有益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而瘤胃球菌属等减少。这些有益菌在降解多糖、产生短链脂肪酸、维持肠道屏障完整性和减轻炎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图3 与羊肚菌多糖相关的肠道菌群属水平变化。
(A)属水平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B)显示属水平差异的进化分支图;(C)各组间存在显著变化的菌属;(D)相对丰度随时间的变化。Log₁₀ LDA 得分 > 4 的菌属表明组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示通过方差分析(ANOVA)及事后 Tukey 多重比较分析得出的显著差异(p 值 < 0.05)。
富集的代谢通路主要涉及机体系统、遗传信息处理、细胞过程和代谢等,其中碳水化合物代谢占主要部分,包括糖酵解 / 糖异生、戊糖磷酸途径等多个与短链脂肪酸生物合成相关的通路。
图 4 与羊肚菌多糖相关的通路富集及相关性分析。
(A)羊肚菌多糖发酵后的前 20 个富集通路;(B)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子类别;(C)前 20 个富集通路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网络;(D)肠道菌群与代谢物的相关性;(E)关键肠道细菌与代谢之间的相关性。(*)代表显著相关。橙色线表示正相关,紫色线表示负相关(p 值 < 0.05)。
结论
羊肚菌多糖经体外消化后,分子量降低,单糖组成改变(葡萄糖减少,半乳糖和甘露糖增加)。这些结构修饰增强了微生物活性,增加了短链脂肪酸(尤其是丙酸和丁酸)的产生,促进了有益菌的生长。研究结果凸显了羊肚菌多糖的益生元潜力,支持其作为功能性食品成分用于促进肠道健康。
上一篇:食药用菌的栽培策略、生物活性和应用
下一篇:地下巨擘:奥氏蜜环菌的隐秘扩张之路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