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 桦褐孔菌醇对人真皮成纤维细胞氧化应激的抗衰老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皮肤老化通过各种复杂的内在和外在过程导致许多皮肤疾病。内在衰老与真皮细胞外胶原蛋白生成和基质蛋白的表型改变有关。外源性老化是由重金属污染、紫外线(UV)和氧化应激引起的,并引起皮肤损伤。氧化损伤是皮肤老化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现有研究表明H2O2是最具活性的活性氧(ROS),可直接损伤细胞。因此,H2O2被用作氧化应激源。
ROS是自由基通过与各种细胞中的细胞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相互作用引起氧化损伤。ROS与细胞反应有关,如细胞迁移、细胞增殖、细胞衰老、肿瘤发生、血管生成和免疫反应。细胞ROS的产生涉及两个系统。第一种是NADPH氧化酶(NOX),它是病理过程中细胞ROS产生的主要驱动因素。NOX是一种膜结合蛋白,在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中产生ROS。细胞中的第二个ROS生成系统是一氧化氮(NO)合成。NO合成在衰老中起着关键作用。
图解摘要
桦褐孔菌醇(Inotodiol)是从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中提取出来的,桦褐孔菌是天然羊毛甾烷型三萜化合物的丰富来源,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根据对Inotodiol的化学分析,多酚、多糖和三萜是其大部分生物效应的原因。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Inotodiol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病毒、抗癌和抗炎活性,以及抑制食物过敏。桦褐孔菌醇在结构上与甾醇相似(图1a)。本研究探讨了Inotodiol在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DFs)中对氧化应激诱导的ROS的抑制作用。此外,通过评估MAPK-NOX5和NF-κB信号通路在氧化应激诱导的皮肤衰老中的反应,研究了Inotodiol药理作用的可能机制。
图1. H2O2和Inotodiol对HDF细胞的细胞毒性。
(a) Inotodiol的化学结构。(b) 将细胞接种在96孔板上,用H2O2(0-5μM)处理24小时。统计意义:与对照组相比,*P<0.05。(c) 将细胞接种在96孔板上,用Inotodiol(0-2μg/mL)处理24小时。(d) Inotodiol(2μg/mL)预处理4 h, H2O2(5μM)处理20 h。与对照组相比,*P<0.05。(e)光学显微镜图像。它与图(d)有关。这些结果表示为三个独立实验的平均值±SEM。
使用qRT-PCR检测了Inotodiol对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因子基因的影响。H2O2处理显著提高了IL-1β、IL-6、TNF-α和COX-2的表达,但对IL-17的转录水平没有影响,甚至在Inotodiol处理后也下调了IL-1β、IL-6、TNF-α和COX-2的表达(图2)。此外,测量了IL-1β、TNF-α和COX-2的水平,以评估Inotodiol对HDF细胞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2μg/mL Inotodiol处理可降低H2O2诱导的IL-1β、TNF-α和COX-2(图3a-c)。综上所述,这些结果表明,Inotodiol可以抑制细胞因子,如IL-1β、IL-6、TNF-α和COX-2。
图2. Inotodiol对HDF细胞中氧化应激诱导的炎症相关基因的影响。血清饥饿后,用Inotodiol处理细胞4小时,然后用H2O2刺激20小时。细胞炎症因子mRNA的定量;IL-6、IL-17、IL-1β、TNF-α和COX-2。统计显著性:与对照组相比,**P<0.005;与过氧化氢组相比,##P<0.005。
图3. Inotodiol对 HDF 细胞中氧化应激诱导的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血清饥饿处理后,细胞用Inotodiol处理 4 小时,随后用 H₂O₂ 刺激 20 小时。(a)TNF-α,(b)IL-1β 和(c)COX-2 水平通过 ELISA 检测试剂盒进行测定。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 P < 0.005;与过氧化氢组相比,## P < 0.005;与过氧化氢组相比,### P < 0.0001。
过氧化氢诱导的氧化应激和NOX5在皮肤衰老中起关键作用。这是首次研究Inotodiol对人真皮成纤维细胞中H2O2诱导的氧化应激的抑制作用。本研究发现Inotodiol通过干扰ERK1/2信号通路,抑制促炎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NO和ROS的过度产生以及NF-κB和NOX5的过表达,从而抑制H2O2诱导的氧化应激(图4)。
图4. Inotodiol对HDF细胞过氧化氢诱导氧化应激模型影响的示意图模型。
Inotodiol处理氧化应激诱导的HDF细胞显著减弱NO和ROS的产生,并抑制过氧化氢刺激的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这些抑制作用与炎症调节的NF-κB通路信号的减少有关。NOX5、MAPK和NF-κB为抵抗皮肤衰老提供了新的靶点,正如本研究所证明的那样,Inotodiol可以作为缓解氧化应激的治疗药物,减少皮肤炎症,抗衰老。
原文发表于: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 Volume 153, September 2022, 113311 https://doi.org/10.1016/j.biopha.2022.113311
上一篇: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和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示菌草灵芝特殊功效
下一篇:食药用菌液体发酵功能成分及其在中国的食品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