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科研团队在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的基因功能解析与产业应用领域取得新进展

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科研团队在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的基因功能解析与产业应用领域取得新进展

转载
来源:漫步菇道
2025-07-18 09:24:57
6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两项研究分别揭示了蛹虫草自噬关键基因对子实体发育的调控机制,并创新性开发其提取物作为食用菌高效保鲜剂,为蛹虫草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路径。

近日,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科研团队在食药用真菌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的基因功能解析与产业应用领域取得新进展。两项研究结果同期发表于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IF:8.5》和《HorticulturaeIF:3.0》,分别揭示了蛹虫草自噬关键基因对子实体发育的调控机制,并创新性开发其提取物作为食用菌高效保鲜剂,为蛹虫草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路径。

 

 

01 首次系统阐明了蛹虫草自噬核心基因ATG1ATG13的多重生物学功能

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的胞内降解系统,在饥饿、氧化应激等外界刺激下受损的细胞器通过双层膜包裹形成自噬体,与液泡融合,降解并循环利用的过程。团队通过基因敲除技术构建突变体,发现突变菌株发育缺陷:1)缺失CmATG1CmATG13的菌株无法形成正常子实体,且菌丝形态异常、分生孢子产量下降36%-30%,萌发率显著降低;2)代谢抑制:突变体中虫草素含量暴跌87.2%20.8%,麦角固醇和磷脂合成减少25%-79%,表明自噬途径深度参与活性物质积累;3)抗逆性减弱:营养胁迫下突变体生长受阻,对氧化应激(HO)和细胞壁抑制剂(刚果红)敏感性增强;4)致病力下降:基因缺失导致蛹虫草穿透昆虫体壁能力减弱,毒力显著降低。转录组分析进一步揭示,CmATG1通过调控MAPK信号通路、脂代谢和自噬相关基因表达,影响菌丝发育与次级代谢。该研究为大型真菌发育生物学提供了新理论依据。

 

 

该论文浙江农林大学与食用菌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王亚婷、食用菌所汪滢研究员、李冰助理研究员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农林大学李南羿副教授和食用菌所邹根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02 首次利用蛹虫草提取物作为天然保鲜剂

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作为我国重要的食用菌品种,其采后受呼吸代谢、酶活性改变以及微生物侵染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感官与营养品质的劣化现象,其中菌柄伸长、褐变及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污染等问题尤为突出。研究创新性地利用蛹虫草提取物(CME)作为金针菇的天然保鲜剂。研究证实: CME对金针菇常见致病菌(单增李斯特菌、大肠杆菌)的抑菌圈达8-9 mm,最低抑菌浓度(MIC)为30 mg/mL,可减少环境微生物菌落数21.3%;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蛹虫草提取物的保鲜机理:1)降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27.8%,延缓金针菇褐变;2)提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14%-145%,降低丙二醛(MDA)积累18.3%3)维持形态:有效抑制菌柄伸长51%,延缓菌盖扩张。通过成本换算得出,处理成本仅占金针菇价值的2.5%0.025/1元产品),该研究具备产业化潜力。

 

 

上海海洋大学与食用菌所联合培养研究生陈雯静、食用菌所李燕助理研究员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食用菌所邹根研究员和汪滢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两项研究均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YFF1000800)和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卓越团队建设计划”[(2022)014]的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ijbiomac.2025.143523

https://doi.org/10.3390/horticulturae11050472

  • 上一篇:食用菌所遗传团队联合多家单位在菌丝体替代蛋白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 下一篇:李天来院士团队舒黎黎课题组在《CRIT REV FOOD SCI》杂志发表绣球菌研究重要综述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