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多糖:开启健康减重新纪元
食用菌多糖:开启健康减重新纪元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肥胖问题如同影子般困扰着全球近20亿成年人[1]。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外在形象,更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2型糖尿病(T2DM)等代谢疾病的罪魁祸首。传统减重方法或因副作用显著、或因经济负担沉重、或因效果短暂而难以持久。然而,就在我们身边,大自然馈赠的食用菌中蕴含着一种神奇的生物活性物质——β葡聚糖及其他多糖,它们正以其独特的优势,为肥胖治疗带来新的曙光。宁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Xuefeng Liu和Yuqin Feng在国际生物大分子期刊(IF:Q1,8.5)发表了《The use of β-glucans and other polysaccharides from edible fungi for improving obesity: A review》[2]相关研究。
在调节能量代谢方面,食用菌多糖仿佛是一位精明的“能量管家”。它们可以抑制脂肪的合成,促进脂肪的分解,让脂肪细胞不再过度积累脂肪,从而减少脂肪的储存。同时,它们还能调节胆固醇的代谢,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总胆固醇(TC)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改善血脂状况,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在肠道菌群调节方面,食用菌多糖堪称“肠道生态工程师”。肠道菌群与肥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肥胖人群往往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食用菌多糖能够显著改善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增加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的数量,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它们还能促进短链脂肪酸(SCFAs)的产生,SCFAs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代谢产物,能够调节宿主的能量代谢、增强肠道屏障功能、抑制炎症反应。
在抗氧化和抗炎方面,食用菌多糖更是“健康守护神”。肥胖状态下,体内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ROS),导致氧化应激,损伤细胞和组织,引发炎症反应。食用菌多糖具有强大的抗氧化能力,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同时,它们还能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减少炎症反应,改善肥胖相关的慢性炎症状态。这种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对于预防和治疗肥胖相关的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保护肠道屏障方面,食用菌多糖扮演着“肠道卫士”的角色。高脂饮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会破坏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内毒素易位,引发系统性炎症,加重肥胖的发展。食用菌多糖能够增强肠道屏障的完整性,提高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减少肠道通透性,防止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系统性炎症,改善肥胖症状。
此外,食用菌多糖在改善肥胖相关的心理和生理损伤方面也展现出巨大潜力。肥胖不仅对身体造成伤害,还常常伴随抑郁等心理问题。食用菌多糖能够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脑轴,改善神经递质的代谢,减轻肥胖相关的抑郁症状,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在保护肝脏和肾脏功能方面,食用菌多糖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能够减轻肝脏脂肪堆积,改善肝功能,预防和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同时,它们还能减轻肾脏损伤,改善肾功能,对肥胖相关的慢性肾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食用菌多糖的结构特征与其生物活性密切相关。分子量、单糖组成和糖苷键等结构参数决定了它们在抗肥胖方面的作用强度和机制。高分子量的食用菌多糖通常具有更好的黏性,能够更有效地结合胆汁酸,降低脂肪吸收,调节血脂。富含特定单糖的食用菌多糖则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如富含葡萄糖的多糖在调节脂质代谢方面表现出色,而富含甘露糖的多糖则在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方面具有优势。通过化学修饰等手段,还可以进一步优化食用菌多糖的结构,提高其生物活性和应用价值。
随着对食用菌多糖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其在抗肥胖领域的应用前景充满期待。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食用菌多糖的结构与功能关系,优化其提取和纯化工艺,开发出更多具有高效抗肥胖活性的食用菌多糖产品。同时,结合先进的药物递送技术和临床研究,将为肥胖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ALIAS A H D, SHAFIE M H. Star anise (Illicium verum Hook. F.) polysaccharides: Potential therapeutic management for obesity,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J]. Food Chemistry, 2024, 460.
[2] LIU X, SONG Y, FENG Y, et al. The use of β-glucans and other polysaccharides from edible fungi for improving obesity: A review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25, 318.
上一篇:暂无
下一篇:探秘“菌中之王”的神奇成分--松茸醇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