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与病毒:我们需要了解的生态关系
蝙蝠与病毒:我们需要了解的生态关系
近年来,蝙蝠逐渐引起生命科学领域的关注,长寿、低肿瘤发生率和高代谢率等生物特性,使得蝙蝠成为研究病毒的重要对象。自1955年在无临床症状的蝙蝠中发现狂犬病毒以来,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种类的蝙蝠中发现了各种严重的人畜共患病毒。蝙蝠现在被广泛认为是大量已知和未知病毒的潜在宿主,它们分布广泛,包括南美、非洲和亚洲在内的地区,其中一些病毒具有向动物和人类传播的能力。
图1 蝙蝠携带严重人畜共患病毒的地域分布[1]
病毒耐受机制
对蝙蝠的研究表明,它们能够携带病毒而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这主要归功于其独特的免疫机制。当前的研究多集中于蝙蝠的代谢反应和先天免疫应答,包括Toll样受体、干扰素及补体系统等,这些机制有助于蝙蝠早期控制病毒复制,进而与病毒共存。此外,研究发现一同种蝙蝠能够分泌对多种病毒的不同抗体,这表明蝙蝠内部可能存在一种普遍的病毒耐受机制。
蝙蝠携带的病毒多样性
研究显示,不同种类的蝙蝠可携带多种严重的人畜共患病毒,包括但不限于病毒性出血热、冠状病毒、狂犬病毒等。且同一病毒可能选择不同种类的蝙蝠作为宿主。这表明病毒与蝙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协同进化关系。近年来,随着蝙蝠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能够更深入地分析蝙蝠基因组中与病毒融合的基因,从而揭示病毒与蝙蝠共演化的新机制。
未来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应重点明确蝙蝠的病毒抗体究竟是主要发挥清除病毒的作用,还是在调节对病毒的免疫耐受。理解蝙蝠抗体生成的复杂机制依赖于对蝙蝠B细胞及其相关分子和基因的深入研究。随着越来越多的蝙蝠基因组被测序并组装,有望对不同蝙蝠物种的基因片段进行注释和比较。这将为解析蝙蝠B细胞在病毒耐受性方面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技术和理论依据,为免疫学、病毒学以及传染病研究人员提供新的视角。
尽管蝙蝠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和病毒携带特征受到广泛认可,但针对蝙蝠的研究仍然相对有限。当前科研中迫切需要全球该领域研究的学者们进行国际合作与实验室间的及时数据共享,以调查流行人畜共患病毒的起源及其变异,以及控制未知病毒感染的疫情。未来的研究应特别集中于那些目前数据支持不足的蝙蝠科或种类,并建立和应用蝙蝠干细胞测序技术、蝙蝠转录组开发、单细胞测序等先进技术,建立不同疾病模型于圈养蝙蝠。这些技术的进步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Liu Z, Liu Q, Wang H, Yao X. Severe zoonotic viruses carried by different species of bats and their regional distribution.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24, 30(2):206-210. doi: 10.1016/j.cmi.2023.09.025.
上一篇:人类诺如病毒的体外培养技术进展
下一篇:《Cell》预测病毒未来五十年发展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