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病毒跨物种传播新发现:受体结合蛋白与人类细胞广泛兼容

原创
来源:教杨
2025-03-07 14:40:24
4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近日,《Nature microbiology》发表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揭示,动物病毒的受体结合蛋白(RBPs)与人类细胞进入因子具有广泛兼容性,暗示跨物种传播的早期屏障可能比预期更弱。

导读:近日,《Nature microbiology》发表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揭示,动物病毒的受体结合蛋白(RBPs)与人类细胞进入因子具有广泛兼容性,暗示跨物种传播的早期屏障可能比预期更弱。研究团队通过构建102种包膜RNA病毒的假病毒颗粒,在51种人类细胞系中测试了5,202RBP-细胞组合的感染性。结果显示,超过80%的病毒RBPs至少能进入一种人类细胞,但不同病毒家族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一发现为预测新发传染病风险提供了重要线索,并挑战了传统观念中受体特异性作为主要跨物种屏障的假设。


跨物种传播的潜在机制:受体兼容性并非绝对障碍

研究聚焦于病毒入侵细胞的第一步——受体结合蛋白(RBPs)与宿主细胞表面因子的相互作用。通过假病毒系统模拟病毒感染过程,团队发现,即使从未感染过人类的动物病毒(如蝙蝠、啮齿类或节肢动物病毒),其RBPs也能介导人类细胞进入。例如,从蚊子分离的Sinn病毒(Thogotovirus)和仅感染鸟类的Wellfleet Bay病毒(Quaranjavirus)的RBPs均成功感染了部分人类细胞。

值得注意的是,冠状病毒(如SARS-CoV-2)的假病毒感染性最低,仅3.2%的细胞系被感染,而沙粒病毒(Arenaviridae)和布尼亚病毒(Bunyavirales)家族的感染率超过70%。这种差异提示,受体可用性并非唯一限制因素,病毒进入后的激活步骤(如蛋白酶切割)可能同样关键。例如,部分冠状病毒假病毒经胰蛋白酶处理后感染性显著提升。

病毒家族间的感染性差异及进化启示

病毒分类学特征对感染性影响最大。梯度提升模型显示,病毒家族可解释约81.6%的预测准确性。例如,副黏病毒(Paramyxoviridae)和弹状病毒(Rhabdoviridae)的RBPs普遍具有广谱感染能力,而黄病毒(Flaviviridae)因假病毒组装效率低而表现受限。有趣的是,某些从未在人类中发现的病毒(如感染海豚的Harbour Porpoise Alphavirus)展现了与已知人畜共患病毒相当的感染效率。此外,进化分析表明,病毒RBPs在跨物种传播中并未经历强自然选择,提示宿主细胞的兼容性可能在病毒“溢出”前已部分存在。这一发现支持了“预适应假说”,即某些动物病毒无需重大变异即可感染人类。

 宿主因子:决定病毒进入的隐藏推手

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宿主因子的复杂作用。尽管已知受体(如ACE2DPP4)的表达水平与部分病毒感染性相关,但许多情况下,宿主广泛表达的蛋白(如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或糖基化修饰可能成为替代途径。例如,狂犬病毒虽依赖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1),但其假病毒感染性并未因NCAM1过表达显著提升,暗示多受体协同作用的可能性。

宿主抗病毒蛋白IFITM家族的表现尤为突出。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IFITM2)显著抑制了布尼亚病毒和纳伊罗病毒(Nairovirus)的感染,但对副黏病毒和黄病毒影响较弱。此外,神经外胚层来源的细胞因IFITM2低表达而更易被感染,这解释了为何某些病毒(如狂犬病毒)偏好中枢神经系统细胞。这些发现强调,宿主先天免疫应答与细胞类型特异性共同塑造了病毒的感染图谱。

总结与展望

该研究系统评估了动物病毒入侵人类细胞的潜力,揭示了受体兼容性的广泛存在,并为预测新发传染病提供了实验依据。然而,病毒进入仅是感染的第一步,后续复制、免疫逃逸及传播能力仍需深入研究。未来,结合生态学数据与功能基因组学,或能构建更精准的人畜共患病风险评估模型。正如作者所言:“我们的工作提醒我们,下一场大流行可能潜伏在尚未被充分认识的动物病毒库中。”

参考文献:

[1] Dufloo, J., Andreu-Moreno, I., Moreno-García, J. et al. Receptor-binding proteins from animal viruses are broadly compatible with human cell entry factors. Nat Microbiol 10, 405419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64-024-01879-4

  • 上一篇:珠江三角洲城市水体中消毒副产物的发生与生态风险评估
  • 下一篇:多种传播途径对食源性和水源性疾病传播的重要作用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