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在导致饮用水嗅味的作用被忽视
背景:真菌是众所周知的嗅味物质产生者,然而,饮用水中真菌的产嗅机制与产嗅种类尚不明确,嗅味物质的产生与真菌孢子的萌发生长阶段之间的关系有待厘清,同时外部条件对真菌产嗅的影响也亟待深入探究,相关内容的研究对探明真菌在饮用水嗅味问题中的贡献、保障饮用水供水过程水质安全与品质具有重要科学指导意义。
主要结果:水厂处理工艺对群落结构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臭氧-生物活性炭和纳滤是影响真菌群落结构的关键单元。在真菌属水平上,相对丰度最高的属包括根瘤属(Rhizopus spp.)、壶菌属(Batrachochytrium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和镰刀属(Fusarium spp.)等。紫外处理显著减少了二次供水系统中子囊菌门、曲霉属、镰刀属、根霉属和木霉属的相对丰度。曲霉属、镰刀属、根霉属和木霉属不仅具有产嗅的能力,也具有潜在的致病性和产生真菌毒素的潜力。
图1.供水系统中的真菌群落结构
作者共鉴定出17种嗅味物质,包括醇类(6种)、酮类(1种)、醛类(1种)、酯类(1种)、芳香类(3种)、吡嗪类(1种)和萜类物质(4种)。其中,青霉属贡献了8种嗅味物质、曲霉属7种、拟青霉属6种、链格孢属6种。短链脂肪烃(1-9号)是由真菌产生的一类具有独特风味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其中,1-butanol,2-methyl-具有麦芽风味,是最常被鉴定出的嗅味化合物,可以被7种真菌产生;1-octen-3-ol具有显著的蘑菇气味,可由青霉菌、枝孢菌和曲霉属真菌产生。(-)-Carvone(13号)仅由链格孢属真菌产生,具有薄荷风味。此外,2-MIB、GSM和IBMP等土霉味化合物(14、15和16号)可以由8种真菌分离株产生,包括青霉、拟青霉、木霉和曲霉。
图2.供水系统分离菌株的产嗅种类
不同嗅味物质的产生时间与真菌发育阶段的关系存在差异。IBMP的产生通常发生在第2至第6天的真菌对数生长期,而2-MIB和GSM的产生时间通常在第6至第8天的真菌衰亡期。在对数生长期,真菌的代谢活动更加活跃,可能会启动特定的代谢途径,导致这些嗅味物质的合成增加。在衰亡期,随着代谢率下降,合成也会减少。因此,2-MIB和GSM的大量生成可能代表着真菌的过度生长和次级孢子的产生。
图3.供水系统分离菌株的产嗅特性
主要结论:本研究系统调查了36个水样中真菌的群落特征,从中分离出了10种典型真菌,并对其产嗅特性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17种嗅味物质,其中产嗅种类最多的真菌属包括青霉属、曲霉属、拟青霉属和链格孢属等。8种真菌可产生不同浓度的土霉味化合物,如2-MIB、GSM和IBMP。真菌嗅味物质的嗅味活性值在4天内显著增加。紫外处理显著减少了子囊菌门、曲霉属、镰刀属、根霉属和木霉属的基因拷贝数。研究结果证实了真菌在饮用水嗅味问题中被忽视的作用,同时表明紫外消毒是一种有前景的饮用水真菌控制策略。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est.4c02575.
上一篇:碳水究竟是长胖、变老刺客 or 英雄?最新13万人24年研究:碳水质量决定体重,吃错碳水,多胖3斤!而吃对碳水则能逆转DNA衰老
下一篇:乡镇污水处理厂中抗生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赋存、去除及生态风险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