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拉链式四聚卷曲螺旋:膜融合机制的新突破

原创
来源:凌纪云
2025-05-14 16:44:02
4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膜融合是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的过程,例如神经递质释放、病毒感染宿主细胞以及细胞器间的物质运输均依赖于这一机制。

膜融合是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的过程,例如神经递质释放、病毒感染宿主细胞以及细胞器间的物质运输均依赖于这一机制。传统观点认为,类似于“拉链”的螺旋结构(如SNARE复合体)通过逐步缠绕形成紧密的相互作用力驱动膜融合。然而,2016年发表在《RSC Advances》上的研究《A non-zipper-like tetrameric coiled coil promotes membrane fusion》挑战了这一经典模型,提出了一种不依赖拉链式缠绕的四聚卷曲螺旋结构,为膜融合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基础生物学认知,也为药物递送、仿生材料设计等领域带来启发。

研究摘要

该研究通过设计一种非拉链式的四聚卷曲螺旋(Coiled Coil)蛋白结构,验证了其高效促进膜融合的能力。与传统拉链式螺旋不同,这种四聚体通过对称的疏水相互作用和电荷互补直接形成稳定的复合体,无需逐步缠绕。实验表明,该结构能显著加速脂质体的融合效率,且在酸性环境中表现更优,暗示其在病毒侵染或胞内运输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研究方法与技术亮点

1、蛋白质设计:

研究团队基于卷曲螺旋的七肽重复序列(heptad repeat),通过计算机模拟优化疏水核心的氨基酸排列,设计出对称的四聚体结构。这种设计避免了传统拉链式螺旋所需的逐步缠绕过程,转而依赖四个亚基的同步自组装。类似的自组装策略在智能超分子水凝胶的设计中也有体现,例如通过酶促反应调控离子序列实现动态凝胶-溶胶转变8

2、结构验证:

利用圆二色光谱(CD)和X射线晶体学确认了四聚体的α-螺旋构象及对称性。结果显示,疏水核心的苯丙氨酸和亮氨酸残基通过π-π堆积和范德华力稳定结构,而外围的谷氨酸和赖氨酸则通过电荷互补增强亚基间的结合力。

3、膜融合功能测试:

采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监测脂质体融合过程。将标记有荧光染料的脂质体与四聚体蛋白共孵育后,观察到融合效率较传统SNARE复合体提升约40%。此外,酸性条件(pH 5.0)下融合速率进一步增加,提示该结构可能模拟了病毒包膜蛋白在低pH环境中的功能。

研究结论

四聚卷曲螺旋通过同步自组装形成的稳定结构,打破了传统拉链模型的限制,为膜融合机制提供了新的物理化学解释。

酸性环境下融合效率的提升表明,该结构可能通过质子化调控表面电荷分布,从而增强与膜的结合能力。这一特性与智能水凝胶的动态响应行为类似,例如Hofmeister效应介导的离子感知与力学状态转变。

该结构的高效性和可设计性为人工膜融合系统的开发奠定了基础,例如靶向药物递送载体或仿生纳米反应器。

对科研领域的启发

研究证明,对称性和协同作用在蛋白质自组装中的重要性。类似的设计理念可拓展至其他功能材料,例如华南理工大学团队通过有机与金属催化剂串联合成刷状聚酯,实现了侧链结构的精准调控。

膜融合机制与材料科学的结合具有广阔前景。例如,苏州大学开发的径向/定向组合结构水凝胶通过优化输水与热约束性能,实现了高效太阳能蒸发,这提示未来可借鉴非拉链式螺旋的协同作用优化材料功能。

该研究的酸性响应特性为开发环境敏感型载体提供了模板。类似地,清华大学的热-紫外调控弹性体通过动态共价键实现了表面功能化与图案化印刷,展现了动态响应材料的多场景适用性。

对读者的现实意义

高效膜融合系统的设计可推动基因治疗载体或疫苗递送技术的革新。例如,西安交大的可注射多酚水凝胶通过动态释药机制预防术后感染,若结合非拉链式融合蛋白,或可进一步优化靶向递送效率。

膜融合机制启发的高效分离技术有望应用于废水处理。江西理工大学团队开发的亚纳米多孔膜通过电驱动过滤实现染料与盐分的高效分离,其原理与膜融合中结构-功能的精准调控异曲同工。

该研究打破了“拉链模型”的思维定式,鼓励公众以多角度理解自然现象。正如神经元迁移受胞外信号导向的发现重塑了脑发育认知,非拉链式结构的提出再次证明基础研究的颠覆性价值。

结语

从拉链到非拉链,这一研究不仅是蛋白质结构设计的突破,更是对自然法则的重新诠释。正如超分子水凝胶通过离子效应实现自我调节,非拉链式卷曲螺旋的发现启示我们:生命科学与材料工程的交叉融合,正不断拓展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掌控能力。未来,这类基础机制的解析或将催生更多小而美的技术革新,为健康、能源与环境挑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10.1039/c5ra26175a

  • 上一篇:调控大肠杆菌 β- 内酰胺耐药性的宿主遗传因素探究
  • 下一篇:探秘细菌感染:致病菌与人体免疫的博弈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