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藜芦醇降血糖作用被姜黄素“抵消”?肠道菌群或是关键
引言:肠道菌群——血糖调控的隐形推手
近年来,肠道菌群与代谢疾病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科学家发现,肠道微生物不仅影响消化吸收,还能通过代谢产物和免疫调节间接调控血糖。法国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两种常见天然多酚——白藜芦醇(RSV)和姜黄素(Cur)对高血糖小鼠的调控作用,并发现两者联用竟产生“拮抗效应”,这一现象与肠道菌群代谢通路的变化密切相关。
研究设计:高脂饮食小鼠模型揭示多酚作用差异
研究人员将高脂饮食诱导的糖尿病前期小鼠分为五组: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HFD)、HFD+RSV组、HFD+Cur组及HFD+RSV+Cur组。通过5周的干预,观察血糖变化及肠道菌群组成:
1、血糖测试:RSV单独使用显著改善糖耐量,而Cur单独效果微弱,两者联用则完全抵消了RSV的降糖作用。
2、菌群分析:HFD导致肠道菌群多样性升高,但RSV和Cur干预后菌群结构发生特异性改变,尤其影响硫代谢和支链氨基酸(BCAA)相关菌群。
关键发现:肠道菌群代谢通路决定降糖效果
1、RSV的“有益菌”调节作用
RSV显著增加与抗炎相关的S24-7菌科和普雷沃氏菌科,同时抑制促炎的脱硫弧菌科和消化链球菌科。这些菌群变化与血糖改善呈负相关。
- 硫代谢通路:RSV降低菌群中硫酸盐异化代谢活性,减少硫化氢(H₂S)生成,而H2S过量可能加剧胰岛素抵抗。
- BCAA代谢:RSV干预后,血液中支链氨基酸(如异亮氨酸)水平升高,可能与菌群调控的氨基酸代谢相关。
2、Cur的“干扰效应”
Cur单独使用对血糖影响有限,但与RSV联用时,抑制了RSV对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促进作用,并逆转硫代谢通路的变化。
- 体外实验:Cur能拮抗RSV对特定菌株(如Alistipes putredinis)的抑菌作用,提示两者可能存在直接竞争。
机制解析:菌群-代谢物-血糖的三角关系
1、短链脂肪酸(SCFAs):RSV干预后,血液中乙酸和丁酸水平上升,这些抗炎代谢物可能通过调节肠道免疫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2、氧化应激平衡:硫代谢异常可能导致活性氧(ROS)累积,而RSV通过调控菌群减少氧化损伤,Cur则可能干扰这一过程。
3、临床启示:研究提示,未来开发益生菌-多酚联合疗法时,需谨慎评估不同成分的相互作用。
结论与展望:个性化营养干预的新方向
该研究首次揭示白藜芦醇与姜黄素在调控血糖中的拮抗效应,并指向肠道菌群代谢通路的核心作用。未来研究方向包括:
1、解析多酚-菌群互作的具体分子机制;
2、探索靶向硫代谢或BCAA通路的精准干预策略;
3、优化多酚复方制剂,避免成分间“抵消效应”。
对公众而言,选择膳食补充剂时需关注成分组合的科学性,单一功效成分的叠加未必带来协同增效。
参考资料:Sreng N, Champion S, Martin JC, et al. Resveratrol-mediated glycemic regulation is blunted by curcumin and is associated to mod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J Nutr Biochem. 2019;72:108218. doi:10.1016/j.jnutbio.2019.108218
上一篇:清华大学最新Cell论文:揭开大脑中的“恋爱开关”
下一篇:肠道菌群成关键!西兰花芽提取物或为糖尿病前期患者带来新希望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