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螵蛸变身检测“神器”:快速揪出食品中的隐形杀手

海螵蛸变身检测“神器”:快速揪出食品中的隐形杀手

原创
来源:魏宏琴
2025-06-17 11:50:29
80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近日,广东海洋大学团队在国际期刊《Analytica Chimica Acta》发表研究,利用海螵蛸开发出一种新型检测技术,为快速追踪蜡状芽孢杆菌等食源性病原体提供了突破性方案。

你知道吗?一种常见于中药材的海螵蛸(乌贼骨),如今竟能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的侦探,精准识别隐藏在食品中的致病芽孢!近日,广东海洋大学团队在国际期刊《Analytica Chimica Acta》发表研究,利用海螵蛸开发出一种新型检测技术,为快速追踪蜡状芽孢杆菌等食源性病原体提供了突破性方案。

一、海螵蛸里藏着纳米级侦察兵

蜡状芽孢杆菌是引发食物中毒的常见元凶,其形成的芽孢对高温、酸碱等极端环境有超强抵抗力,传统检测方法如细菌培养或PCR技术,往往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难以满足快速筛查需求。而海螵蛸的天然多孔结构,恰好为高效检测提供了灵感。

研究团队通过酸碱处理去除海螵蛸中的碳酸钙和有机质,得到一种名为“CDOM”的多孔有机基质,再利用原位还原法在其孔隙内生长银纳米颗粒(AgNPs),构建出“AgNPs/CDOM”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基底。这种基底的孔隙直径仅0.7-1.3纳米,相当于头发丝的十万分之一,能像纳米陷阱一样捕获细菌芽孢释放的生物标志物——2,6-吡啶二甲酸(DPA)。

二、电化学助力:让检测速度提升10

传统拉曼检测需要依赖样品自然吸附到基底表面,不仅耗时(通常需30分钟以上),还容易因咖啡环效应导致信号不均。为解决这一难题,团队设计了一个微型电化学富集装置:将AgNPs/CDOM基底夹在两片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之间,通入2伏电压后,带负电荷的DPA分子会在电场作用下定向迁移并富集到基底表面,仅需40秒即可完成传统方法30分钟的吸附量。

实验显示,这种电化学+拉曼组合拳效果惊人:对DPA的检测限低至0.3 nM(纳摩尔/升),相当于在一个标准游泳池中精准识别出半勺糖的浓度。更厉害的是,即便在复杂的牛奶基质中,该技术也能在80微升样品中检测到约137个芽孢,检测水平低于加拿大规定的食品微生物限量(10⁴孢子/毫升)。

图一 AgNP/CDOMDPA检测的制造过程的示意图[1]

三、从实验室到餐桌:开启食品安全新视界

为验证实际应用潜力,研究人员模拟了牛奶污染场景:向灭菌牛奶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蜡状芽孢杆菌孢子,经超声提取DPA后,结合电化学富集和拉曼检测,成功在稀释8×10⁶倍的样品中锁定芽孢踪迹。对比传统平板计数法,该技术不仅速度提升近10倍,还能通过拉曼光谱的分子指纹特性,排除蛋白质、脂质等干扰物质,避免误判。

海螵蛸基底的成本仅为传统贵金属基底的1/10,且制备过程绿色环保。研究团队负责人表示,这种基于天然生物材料的检测方案,未来可集成到便携式拉曼设备中,适用于食品加工厂、农贸市场等场景的现场快速筛查。目前,团队已开始与企业合作,探索将该技术应用于即食食品、乳制品等高频抽检领域。

四、当传统药材遇上现代科技:生物材料的跨界奇迹

海螵蛸的主要成分是甲壳素和蛋白质,其天然多孔结构与人工合成的纳米材料相比,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环境友好性。这种变废为宝的思路,不仅为中药材资源开发提供了新方向,更展现了生物材料在纳米科技中的独特优势。

随着全球食品供应链的复杂化,快速检测技术已成为守护餐桌安全的关键防线。海螵蛸 SERS 基底的诞生,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当更多传统材料被赋予科技内涵,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的食品安全检测将更智能、更高效,让隐藏在食品中的每一个隐形杀手都无所遁形。

结语:从中药材到纳米检测器,海螵蛸的跨界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大自然早已为人类准备了丰富的解决方案,而科技的使命,正是用创新眼光解锁这些隐藏的宝藏。当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火花,食品安全的未来将充满更多可能。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ca.2024.343034

参考文献:[1] Yuping Lai,Guangzheng Jiang,Tianhang Liang, et al. Rapid analysis of Bacillus cereus spore biomarkers based on porous channel cuttlebone SERS substrate. Analytica Chimica Acta. 2024;1320 (0):343034-343034. doi:10.1016/j.aca.2024.343034

  • 上一篇:海鲜里的“隐形杀手”:一种肠道病菌靠“嗅铁”变得更致命?
  • 下一篇:超声波联手紫外线,低温秒杀食品"休眠杀手"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