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公认“1类致癌物”,也可能“潜藏”在牛奶中?
国际公认“1类致癌物”,也可能“潜藏”在牛奶中?
“黄曲霉毒素” 是黄曲霉菌产生的一种强致癌物,早在1993年,黄曲霉毒素就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1类致癌物。其毒性是砒霜的68倍,是氰化钾的10倍,致癌能力是二甲基亚硝胺的75倍。
那么
什么是黄曲霉毒素?
为什么牛奶中会有黄曲霉毒素?
我们又该如何预防?
什么是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AFT ,Aflatoxin)是一类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霉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属于自然界中毒性最强的物质之一,长期微量摄入会显著增加肝癌风险,还可破坏DNA、抑制免疫功能,大大增加胃癌、肠癌等风险。
目前黄曲霉毒素家族有20多种类型,其中以B1、B2、G1、G2、M1、M2较为常见,牛奶中则以M1、M2为主。
2011年,我国某知名牛奶品牌黄曲霉毒素M1超标事件首次将大众的目光把牛奶和这类可怕的致癌物锁定关联。
牛奶中的黄曲霉毒素源自哪里?
1.奶牛饲料,是牛奶中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来源。2013年荷兰奶牛因为被喂食“毒玉米”导致牛奶中黄曲霉毒素超标便是有力佐证。
2.挤奶、运输、储存过程中的二次污染,这种情况产生的毒素相对较少。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误区
误区一:牛奶煮沸后食用就是安全的。
错!黄曲霉毒素耐高温,普通烹饪(100-200℃)无法破坏毒素,需280℃以上才能分解,家庭烹饪无法达到。
误区二:市售牛奶经过多种消毒工序,绝对可以放心饮用。
错!黄曲霉毒素进入奶牛体内24小时内即可进入牛奶且很难去除,其中黄曲霉毒素B1和B2可在奶牛体内羟基化代谢生成M1和M2,它们结构稳定,对光、热和酸耐受,牛奶生产中常用的巴氏灭菌、超高温瞬时灭菌、二次灭菌等均不能有效将其去除。
牛奶天天要喝,黄曲霉毒素也要防
1、购买牛奶时应选择正规品牌,查看检测报告,拒绝“三无”产品。
如何查看检测报告?
直接查看产品包装上的关键标识,除了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许可证编号等常规信息外,重点查找是否具有需通过严格检测才能获得的质量认证标志,如有机认证、绿色食品认证、ISO认证等。
很多正规品牌的牛奶包装上有追溯二维码,扫描后可查看生产批次、检测报告、加工流程等。
通过官方渠道(例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官网、第三方检测平台官网等)查询牛奶的抽检记录。
2、避免饮用散装“生鲜奶”。
3、合理储存,开封后冷藏并尽快饮用,避免长时间存放。
4、若条件许可,可委托具备CMA(中国计量认证)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样品检测。根据我国国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2017):黄曲霉毒素M1在乳及乳制品中的最大限值为0.5μg/kg,与美国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标准一致,而欧盟则实施更严格的标准,仅为0.05μg/kg。
牛奶中黄曲霉毒素污染控制关键在于饲料防霉和全程检测,作为普通大众,我们需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拒绝侥幸心理—“勤俭节约虽好,健康安全更贵”,坚决拒绝饮用廉价或不明来源的乳制品,可定期更换品牌以分散潜在风险。
参考文献
[1] 纪坤发,杨爱君,何瑛,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1含量的方法验证研究[J].中国乳业,2024,(11):120-132.
[2] SHEPHARD G S. Current status of mycotoxin analysis:A critical review[J]. Journal of AOAC International, 2016, 99(4):842-845.
[3] GB 2761—201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7-03-17.
上一篇:母亲肥胖会“坑”了孩子的肝脏?Nature揭示代际传递的脂肪肝风险
下一篇:诺如病毒感染后肠道菌群变化:从菌群失调到代谢重塑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