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时破案!科学家派出“病毒侦探”锁定生鲜里的致命病菌
1小时破案!科学家派出“病毒侦探”锁定生鲜里的致命病菌
全球食品安全警报每年都在拉响。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食源性致病菌导致约6亿人患病、42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千亿美元。其中,大肠杆菌O157:H7、沙门氏菌和蜡样芽孢杆菌是最常被通报的三大“元凶”,潜伏在生鲜蔬菜、巴氏奶、即食肉类等各类日常食品中。传统金标准——培养法——需要2~5天才能确认结果,且会把已死亡或受伤的细菌也判定为阳性,造成过度召回;而近年普及的qPCR虽将时间缩短至6~8小时,却必须依赖溶菌酶、玻璃珠或柱式试剂盒进行细胞破壁与DNA纯化,操作繁琐、成本高,基质干扰严重时灵敏度骤降,漏检风险随之增加。面对供应链快速流转与“从农场到餐桌”全程监控的双重压力,行业亟需一种既能在复杂食品基质中精准捕捉“活菌”、又能在一餐饭时间内给出可靠结论的新技术。噬菌体——自然界中专一感染并裂解活细菌的病毒——因其对死菌“视而不见”且自带高效裂解酶系统,成为破局关键。
近日,韩国食品研究员林正爱研究员和林敏哲研究员及其团队在Food Control发表题为“Bacteriophage-assisted lysis and eluted genomic DNA-based detec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in food”的研究性论文。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噬菌体裂解+多重PCR”联用技术,利用噬菌体裂解活菌释放DNA,结合多重PCR,开发了一种快速、特异得多目标检测方法, 解决了传统PCR无法区分活/死菌得问题,为食品中活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新策略。
图1 文献基本信息
为了把3–5天的传统流程压缩到一顿午饭的时间,团队搭建了一条“噬菌体-PCR 闪电通道”。第一步,选毒。研究者从污水、土壤和腐败蔬菜中分离并纯化出三株烈性噬菌体:ΦO157、ΦSTM 和 ΦBc,分别对大肠杆菌O157:H7、沙门氏菌和蜡样芽孢杆菌具有95%以上的宿主专一性。通过双层琼脂滴定与宿主范围测试,确认它们对死菌、非靶标菌株无活性,天然排除“死菌干扰”。第二步,裂解。研究团队把100 μL含有10³–10⁸ CFU/mL 活菌的食品滤液(生菜渗液、泡菜汤、牛奶、鸡胸肉匀浆)与等体积“噬菌体鸡尾酒”(MOI=10)混合,置于37 ℃、200 rpm 的恒温振荡器中孵育60 min。此时噬菌体完成吸附-注入-复制-裂解四连击,宿主细胞膜被内溶素精准打孔,完整基因组DNA自动“快递”到上清,无需任何额外溶菌酶或机械破壁。第三步,检 DNA。直接取2 μL上清作为模板,加入针对stx1、invA和cesB基因的多重PCR体系(95 ℃ 3 min;95 ℃ 15 s、58 ℃ 30 s、72 ℃ 30 s,共 35 个循环;72 ℃ 5 min)。为了适配现场,研究者还把反应体系缩小至10 μL,让便携式PCR仪也能跑。全过程从取样到电泳判读被严格控制在5 h以内。
图2 使用噬菌体辅助裂解和多重PCR检测食源性细菌的流程图
实验室内,研究人员用三种靶标菌和12种常见干扰菌(包括乳酸菌、酵母、腐败假单胞菌等)进行交叉验证,结果无一假阳性。灵敏度实验显示,在未富集状态下,检测限分别为大肠杆菌5×10² CFU/mL、沙门氏菌8×10² CFU/mL、蜡样芽孢杆菌1×10³ CFU/mL;如果先将样品经4 h的冷增菌(BPW,37 ℃),检测限全部降至<10 CFU/mL,符合国际标准对即食食品的限量要求。在真实世界挑战中,团队从当地超市随机采购120份样品(生菜30、泡菜30、牛奶30、鸡胸肉30),人工污染30%的样本至10⁴ CFU/mL。使用本方法,阳性检出率100%,阴性对照无假阳性;而同期送检的培养法需48 h,且因死菌干扰出现4%假阳性。针对复杂基质,生菜叶绿素、泡菜高盐、牛奶脂肪均未抑制PCR信号,回收率92–108%,CV<5%。最后,研究者把整套流程搬到一辆移动检测车上,现场检测20份外卖沙拉,结果与实验室完全一致,耗时4 h 17 min。
本研究以“让病毒为人类打工”的思路,把烈性噬菌体改造成天然靶向裂解试剂,辅以一步上清PCR,成功把食源性活致病菌的检测从实验室的3天压缩到5小时以内,既躲开了死菌的“假阳性陷阱”,又在生菜、泡菜、牛奶等复杂基质中保持100%真阳性捕获率。它用极简流程、极低成本为全球食品安全链提供了可移动、可推广、可实时的“闪电哨兵”,预示着未来从口岸到厨房都能实现“吃饭前先看病毒报告”的新常态。
参考文献:
Se-Min Kim, Eo-Jin Kim, Eun-Jin Jang, et al. Bacteriophage-assisted lysis and eluted genomic DNA-based detec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in food. Food Control 162 (2024)110433 DOI:10.1016/j.foodcont.2024.110433.
上一篇:致命低温杀手:李斯特菌的全球威胁与防控新战线
下一篇:中老年朋友们,警惕带状疱疹这个“缠腰龙”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