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共生:细菌毒素系统如何同时加固耐药质粒与对抗抗生素?

致命共生:细菌毒素系统如何同时加固耐药质粒与对抗抗生素?

原创
来源:张毓桂
2025-07-22 16:10:53
19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在全球抗生素耐药性危机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细菌的生存策略正不断刷新人类的认知。近日,《mBio》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细菌中一种名为 VapBC的毒素—抗毒素(TA)系统,竟能同时扮演 “质粒守护者” 和 “抗生素盾牌” 的双重角色。这一发现不仅为理解细菌耐药性的进化提供了全新视角,更可能为开发新型抗菌策略开辟道路。

耐药细菌的 “双重武器”:质粒与抗生素耐受的神秘关联

在全球抗生素耐药性危机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细菌的生存策略正不断刷新人类的认知。近日,《mBio》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细菌中一种名为 VapBC的毒素—抗毒素(TA)系统,竟能同时扮演 “质粒守护者” 和 “抗生素盾牌” 的双重角色。这一发现不仅为理解细菌耐药性的进化提供了全新视角,更可能为开发新型抗菌策略开辟道路。

细菌的耐药性往往与质粒—一种能自主复制的 DNA 片段密切相关。许多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都搭载在质粒上,而质粒的稳定存在是细菌维持耐药性的关键。与此同时,抗生素耐受性(细菌在药物存在下暂时存活的能力)是耐药性进化的前奏。长期以来,科学家们认为质粒维持与抗生素耐受性是两个独立过程,而这项研究首次证实,它们背后共享着同一套分子机制。

意外发现:志贺氏菌的 “超级质粒” 背后的单点突变

故事始于一株特殊的志贺氏菌(Shigella sonnei)。志贺氏菌是导致细菌性痢疾的元凶,其致病性依赖于一种名为 pINV 的毒力质粒—一旦丢失该质粒,细菌便会失去感染能力。通常情况下,pINV 质粒极不稳定,容易在细菌分裂中丢失,但研究团队发现的临床分离株CS14却表现出 “反常”:无论在人体体温(37℃)还是环境温度(21℃)下,其 pINV 质粒几乎从不丢失。

通过基因测序,研究人员锁定了关键差异:CS14的pINV质粒上,VapB 抗毒素基因发生了一个单点突变(A→T),导致其编码的蛋白质第12位氨基酸由谷氨酰胺(Q)变为亮氨酸(L),即 VapBL12。进一步实验证实,正是这个微小的变化(Q12L)让质粒稳定性提升了 1000 至 10000 倍—当研究人员将VapBL12 导入普通志贺氏菌菌株后,质粒丢失率显著下降;反之,将普通VapB导入CS14 后,质粒稳定性则大幅降低。

机制解析:VapB 突变如何让质粒 “不离不弃”?

VapBC是细菌中最常见的Ⅱ型TA系统,由VapB抗毒素和VapC毒素组成。正常情况下,两者结合形成复合物,VapB通过DNA结合域抑制自身基因(vapBC)的表达(自抑制),同时 “封印” VapC的毒性。当细菌分裂时,若子细胞未获得质粒,无法合成新的VapB,原有VapB会被Lon蛋白酶降解,释放的VapC会切断细胞 RNA,导致细菌死亡—这一过程被称为“分离后杀伤”(PSK),是质粒“强迫”细菌保留自己的关键。

而 VapBL12的秘密在于双重效应:一方面,突变削弱了VapBC复合物与自身启动子的结合能力,使其自抑制作用减弱;更重要的是,VapBL12 比普通 VapB 更易被Lon蛋白酶降解。这意味着,当子细胞丢失质粒时,VapBL12会快速被分解,释放出更多有活性的VapC,更高效地杀死 “叛逃” 细胞,从而牢牢 “锁住” 质粒。

图1  vapB耐受性突变对VapBC结构的影响[1]

跨物种验证:抗生素耐受突变的一石二鸟效应

更令人关注的是,这一机制并非志贺氏菌独有。研究团队发现,大肠杆菌中对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受的突变,也集中在VapB 的DNA结合域。这些突变(如T3N、L7P等)与VapBL12异曲同工:它们同样降低了VapBC对自身启动子的结合能力,且突变后的VapB更易被Lon降解。

实验显示,这些抗生素耐受突变能像VapBL12一样增强质粒稳定性。例如,携带T3N突变的大肠杆菌,其质粒丢失率显著降低,且这一效果依赖于Lon蛋白酶。这表明,细菌在进化出抗生素耐受能力的同时,可能“顺便”强化了对耐药质粒的保留—这种“一石二鸟”的策略,无疑加速了耐药性的传播。

科学意义: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跨越

这项研究的价值远超机制本身。它首次揭示了质粒维持与抗生素耐受的分子关联,为理解细菌耐药性的进化提供了关键线索:当细菌通过突变获得抗生素耐受时,可能同时加固了耐药基因所在的质粒,形成“耐药能力+基因保留”的恶性循环。

在应用层面,这一发现为开发新型干预手段提供了靶点。例如,通过抑制 Lon蛋白酶对VapB的降解,或设计靶向VapC毒素的抑制剂,既能削弱质粒稳定性,又能降低细菌的抗生素耐受性。此外,对于志贺氏菌疫苗开发而言,利用 VapBL12增强毒力质粒的稳定性,可避免疫苗菌株因质粒丢失而失效,提升疫苗效果。

结语:破解细菌的 “生存密码”

细菌的生存智慧往往隐藏在细微的基因变化中。VapBC系统的双重作用提醒我们,对抗耐药性不能局限于单一靶点—质粒维持与抗生素耐受的“联动机制”,要求科学家们以更系统的视角设计策略。未来,随着对Lon蛋白酶调控、VapC毒素活性等细节的深入探索,人类有望找到打破细菌“生存同盟”的关键,为控制耐药性传播带来新希望。

[1] Hollingshead S, McVicker G,et. Shared mechanisms of enhanced plasmid maintenance and antibiotic tolerance mediated by the VapBC toxin;antitoxin system. mBio. 2025 Feb 5.

  • 上一篇:无扩增CRISPR新突破!40分钟超灵敏检测致命病菌
  • 下一篇:宿主-共生菌-病原体三方博弈:单细胞分辨率揭示乳酸代谢驱动的抗感染新机制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