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隐藏在背后的神经系统疾病“推手”
寨卡病毒:隐藏在背后的神经系统疾病“推手”
引言
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黄病毒,自1947年在乌干达被首次分离以来,一直被视为一种相对温和的病毒,直到2015年在巴西爆发大规模疫情,科学家们发现该病毒与一系列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存在关联,包括新生儿小头畸形和成人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这一发现震惊了全球公共卫生界,促使人们对ZIKV的神经毒性机制、传播方式以及防治措施展开了深入研究。
ZIKV的传播方式及危害
ZIKV主要通过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等蚊虫叮咬传播。此外,性接触、母婴垂直传播以及通过受污染的血液制品也是其重要的传播途径。病毒进入人体后,能够穿越血脑屏障,感染神经元前体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等,引发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在胎儿发育过程中,ZIKV可能导致严重的先天性神经系统异常,如小头畸形、脊髓和脑干发育不良等。对于成人而言,虽然大多数感染症状轻微,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吉兰-巴雷综合征等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表现为肌肉无力和麻痹,还可能引起脑血管疾病、脑炎、脑脊髓炎以及眼部疾病等。此外,ZIKV还会导致发热、皮疹、关节痛等全身性症状,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ZIKV基因组结构
ZIKV的基因组由10,794个核苷酸组成的单链正链RNA构成,编码3423个氨基酸的多蛋白以及10种对病毒生命周期至关重要的蛋白质。ZIKVRNA具有两个非编码区(UTRs)和一个开放阅读框(ORF),该ORF包含三种结构蛋白(Cap、prM和E)以及七种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
图一:ZIKV的基因组组结构(引自参考文献)
防治方法
目前,ZIKV疫苗研发持续推进,多种候选疫苗已在动物模型中表现出良好的免疫原性与保护效力。然而,由于病毒快速变异及复杂的免疫逃逸机制,疫苗研制仍面临重大挑战。在抗病毒药物领域,针对病毒复制周期的直接作用药物以及宿主免疫调节药物均展现出潜在疗效。同时,基于病毒载体的治疗策略与基因编辑技术,也为ZIKV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在防治策略方面,除了传统的化学杀虫剂外,生物防治方法逐渐受到重视。例如,利用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感染蚊子以降低其传播病毒的能力,以及通过释放经过基因改造的不育雄蚊来减少蚊虫种群数量等方法,均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此外,加强个人防护、改善环境卫生以及提高公众对ZIKV的认识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Wahaab A, Mustafa BE, Hameed M, Batool H, Tran Nguyen Minh H, Tawaab A, Shoaib A, Wei J, Rasgon JL. An Overview of Zika Virus and Zika Virus Induced Neuropathies. Int J Mol Sci. 2024 Dec 24;26(1):47. doi: 10.3390/ijms26010047.
上一篇:诺如病毒关键中和靶点锁定,基因型特异性难题有望破解
下一篇:对抗登革热的细菌武器沃尔巴克氏体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