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器学习的源追踪揭示了人为因素对饮用水中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的贡献

基于机器学习的源追踪揭示了人为因素对饮用水中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的贡献

原创
来源:夏西洋
2025-08-12 10:19:55
122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该研究发现人类活动对17个已确定的移动ARGs的贡献高于其他ARGs,磺胺类、利福霉素类和四环素类ARGs主要是人为来源。

摘要:该研究发现人类活动对17个已确定的移动ARGs的贡献高于其他ARGs,磺胺类、利福霉素类和四环素类ARGs主要是人为来源。

研究背景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污染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而家庭饮用水作为直接暴露途径,其ARGs来源长期存在科学争议:传统观点认为主要来自自然环境(如土壤、天然水体的固有微生物),但近年研究提示人类活动(医疗废水、养殖排放、污水处理厂尾水及生活污水)可能是关键输入源;由于传统监测技术无法精准量化不同来源的贡献比例,导致防控策略缺乏针对性,亟需创新方法解析污染源头构成以保障饮用水安全。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机器学习源追踪技术:通过采集家庭饮用水及四大潜在人为污染源(污水处理厂出水、医院废水、养殖场废水、生活污水)样本,利用宏基因组测序解析ARGs组成特征,建立污染源特征数据库,并基于随机森林模型比对饮用水与污染源的基因匹配度,精准量化各类人为源的贡献率。

主要结果

该研究调查了中国大陆、美国、香港、新加坡、台湾、澳门、南非和巴西的数据集,发现ARGs的平均丰度在地理上的变化顺序为南非>美国>巴西>澳门>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香港。且MLS类、β-内酰胺类、膦胺霉素类、喹诺酮类、利福霉素类和四环素类ARGs一起在所有研究的8个国家/地区流行。进一步调查ARG的分布情况发现在中国大陆(n = 256)、台湾(n = 14)、美国(n = 3)、香港(n = 1)和巴西(n = 1)中检测到了275种ARG亚型(61.0 %) 。

图1. 家庭饮用水样品中ARGs的区域分布特征

该研究训练后的模型对89% (522/584)的样本准确预测了生态类型。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期望值与预测值( r = 0.98 , P < 0.001 )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训练后的模型提供的源预测结果是可靠的。

图2. 用于Source Tracker建模和预测性能验证的宏基因组数据集的构建

研究表明人为源对家庭饮用水中ARG污染的贡献相对较高,这在不同地区/国家有所不同。在所鉴定的19种ARGs中,磺胺类、利福霉素类和四环素类ARGs主要由人为源贡献,平均贡献率分别为83.6%、80.2%和59.8%。在已鉴定的451种ARG亚型中,39%具有多个(≥2个)生态来源,甚至有48种ARG亚型预测来源于所有生态型,其中多药、四环素和MLS - ARGs 的多样性最高,表明家庭饮用水中特定ARGs的不同来源。

图3. 用户终端饮用水中ARGs的潜在来源预测

香港、台湾和巴西家庭饮用水中的ARGs主要由自然环境(NT) (平均分别为76.8%、59.7%和56.4%)贡献,而中国大陆、澳门和新加坡家庭饮用水中的ARGs主要由污水厂(WA) (平均分别为79.4%、51.6%和76.5%)贡献。

图4. 20种核心ARGs亚型在各国/地区家庭饮用水中的丰度分布及污染来源预测

鉴于饮用水中多种ARGs的流行可能会对公众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严重威胁,该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风险评估框架,涉及丰度、流行率、人为源和迁移率四个标准,根据这些标准可以将家庭饮用水中ARGs污染的风险水平分为四个风险类别(危险等级为Ⅰ、Ⅱ、Ⅲ、Ⅳ级) 。利用宏基因组组装获得的基因排列表明,这些ARGs常与MGEs共存,并且可被不同的致病宿主所携带。

图5. 基于Risk Rank I的ARGs风险排序框架和高风险ARGs的基因排列

研究结论

基于全球8国47个城市95户家庭饮用水的广谱分析(检出19类451种ARGs亚型,机器学习溯源揭示:37.1%的ARGs污染直接源自人类活动,其中污水处理厂为最关键人为源;使用再生水的地区ARGs人为贡献率飙升至84.3%。在ARGs类型中,磺胺类、利福霉素类和四环素类耐药基因主要来自于人为因素。在所有研究国家/地区检测到的20个核心ARGs中,人为源的贡献从36.6%到84.1%不等。此外,饮用水中发现的17种潜在移动ARGs的人为贡献显著高于其他ARGs,宏基因组分析表明这些移动ARGs由多种潜在病原体携带。人类活动加剧了ARGs在饮用水中的不断输入和传播。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3.120682.

 

  • 上一篇:鲜榨蔬菜汁安全警报:温度失控可致病原体激增
  • 下一篇:抛弃标记物!手机碰一碰:20分钟定量沙门氏菌的NFC免疫传感器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