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性大肠杆菌研究成果发布,为食品安全防控提供新思路

致病性大肠杆菌研究成果发布,为食品安全防控提供新思路

原创
来源:王诺言
2025-08-12 16:10:44
38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研究构建统一的大肠杆菌分类体系,明确关键致病型鉴别特征,梳理1982 - 2024年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全球暴发状况,指出当前食品安全标准漏洞并给出改进建议,助力提升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防控水平。

研究背景:

传统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类聚焦于宿主或感染部位,难以全面揭示其致病机制,限制了防控措施的精准制定。同时,致病性大肠杆菌,尤其是STEC引发的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而食品作为主要传播媒介,现有微生物标准在检测和防控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亟待完善。

主要发现:

1.统一分类框架:

新框架整合毒力因子、血清型和临床综合征等传统分类方法,构建统一体系,更精细呈现大肠杆菌致病性。例如,通过研究发现肠上皮细胞脱落位点(LEE)岛可精准区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与STEC菌株;细菌基因组中志贺毒素(stx)基因和肠细胞脱落(eae)基因的共存,成为鉴别STEC与其他致病性大肠杆菌菌株的关键特征。此外,侵袭性质粒、Afa/Dr黏附素、产肠毒素定植因子和肠集聚性大肠杆菌热稳定毒素1,分别是识别肠侵袭性大肠杆菌、弥漫黏附性大肠杆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和肠集聚性大肠杆菌致病型菌株的核心标记。

  1 共生型和致病型大肠杆菌的分类[1]

 2肠致病性大肠杆菌(IPEC)的分类[1]

2.STEC全球暴发情况:

1982 - 2024年,全球共记录到超39,787STEC病例,涉及1,343起暴发事件。其中,美洲是暴发最为频繁的地区,随后依次为欧洲、亚洲和非洲。常见致病血清型包括O157六大血清型O26O45O103O111O121O145),以及O55O80等其他血清型。研究还发现,水也是STEC的潜在污染途径,部分暴发事件与饮用水污染存在关联 。

       
1 1982 年至 2024 年全球范围内记录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STEC 疫情概况[1]

3. 食品安全标准问题:

当前,多数即食食品对大肠杆菌采用零容忍标准,但非即食食品中大肠杆菌的存在仍可能给消费者带来潜在风险,特别是STEC菌株,可引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易感个体死亡。现有食品微生物标准主要依赖计数方法,对STEC血清型单独检测重视不足,且各国标准存在差异,亟待统一完善。

结论:

新的分类框架为深入研究大肠杆菌致病性提供了有力工具。鉴于STEC的严重危害和现有食品安全标准的缺陷,决策者应尽快将STEC血清型单独检测纳入食品微生物标准。此外,还需强化公共卫生措施,如规范食品处理流程、保障食品链卫生安全、完善监测系统等,以有效降低STEC感染风险。各国应积极建立类似PulseNet的系统,完善食品微生物标准,全方位守护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1]   Alhadlaq A M ,Aljurayyad I O ,Almansour A , et al. Overview of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with a focus on Shiga toxin-producing serotypes, global outbreaks (1982–2024) and food safety criteria[J].Gut Pathogens,2024,16(1):57-57.

#
大肠杆菌
#
食源性致病菌
  • 上一篇:通过纳米材料改性适体传感器检测病原菌
  • 下一篇:鲜榨蔬菜汁安全警报:温度失控可致病原体激增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