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再引关注:人类珠蛋白基因座现意外遗传重排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再引关注:人类珠蛋白基因座现意外遗传重排
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凭借其精准高效的特性,已成为基因治疗领域的“明星工具”。从Vertex Pharmaceuticals的CASGEVY™获FDA批准用于治疗镰状细胞病(SCD)和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TDT),到多项临床试验的积极进展,这项技术正加速向临床应用迈进。然而,近期发表在《Gene》期刊(2024年931卷)的一项研究,为其安全性敲响了警钟——CRISPR在编辑人类珠蛋白基因时,可能引发未预料的遗传重排,这一发现为基因编辑的临床应用增添了新的考量。
聚焦镰状细胞病:CRISPR编辑的“意外发现”
镰状细胞病是一种由β珠蛋白基因(HBB)单点突变引发的遗传性血液病。正常情况下,β珠蛋白基因第六位氨基酸对应的DNA序列为A,而突变后变为T,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异常,红细胞呈“镰刀状”,引发贫血、疼痛危机等严重症状。CRISPR技术的出现为根治SCD带来希望,其原理是通过向导RNA(sgRNA)引导Cas9核酸酶在突变位点附近切割DNA,再借助细胞修复机制(如同源重组HDR)引入正确序列,实现基因校正。
但美国特拉华大学与ChristianaCare基因编辑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现,当CRISPR-Cas9在β珠蛋白基因的镰状细胞突变位点附近切割时,会出现一种奇特现象:δ珠蛋白基因(HBD)的一段特征序列(被称为“δ珠蛋白足迹”)会意外出现在β珠蛋白基因中。这一现象并非个例,而是CRISPR切割引发的遗传重排产物。
实验验证:无需模板,双链断裂是关键
为探究这一“基因足迹迁移”的机制,研究团队以K-562细胞为模型展开实验。K-562细胞源自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携带多拷贝正常β珠蛋白基因,是研究珠蛋白基因编辑的理想工具。
研究人员设计了两种sgRNA(G5和G10),分别靶向β珠蛋白基因中靠近镰状细胞突变位点的区域(G5距突变仅1个碱基,G10距突变17个碱基),并构建CRISPR-Cas9复合物(RNP)。实验分为两组:一组加入72-mer单链寡核苷酸(ssODN)作为修复模板,另一组仅用RNP切割,不添加模板。72小时后,通过下一代测序(NGS)分析基因编辑结果。
结果令人意外:无论是否添加ssODN模板,β珠蛋白基因中均检测到δ珠蛋白足迹,且出现频率相近。这表明,这种遗传重排与外源模板无关,仅由CRISPR引发的双链DNA断裂(DSB)驱动。进一步实验中,研究团队使用Cas9变体(H840A nickase仅造成单链切口,dCas9无切割活性)重复实验,发现δ珠蛋白足迹完全消失。这证实,双链断裂是触发重排的核心因素——单链损伤或仅结合DNA而不切割,均无法引发这一现象。
图1 人类β珠蛋白插入缺失图谱及分布表[1]
机制初探:等位基因转换或为幕后推手
为何β珠蛋白基因的断裂会吸引δ珠蛋白的序列“迁移”?研究团队推测,这可能与“等位基因转换”机制有关。人类珠蛋白基因家族位于11号染色体,δ珠蛋白与β珠蛋白基因位置相邻,序列高度相似(同源性约90%)。当CRISPR在β珠蛋白基因造成双链断裂时,细胞启动紧急修复程序,断裂处的单链DNA末端可能与邻近的δ珠蛋白基因序列互补配对,以δ珠蛋白基因为“临时模板”进行修复,最终将部分δ珠蛋白序列整合到β珠蛋白基因中。
这一过程类似于细胞在进化中形成的“应急修复策略”——当自身基因受损时,借用同源基因的序列应急。但在基因编辑场景下,这种“借用”变成了未预料的遗传重排。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重排是单向的:实验中未检测到β珠蛋白序列插入δ珠蛋白基因的情况,暗示δ珠蛋白向β珠蛋白的“序列迁移”可能具有方向性偏好。
临床启示:安全警钟与研究新方向
CRISPR技术的临床应用正快速推进,Vertex的CASGEVY通过编辑BCL11A基因重启胎儿珠蛋白表达,已获批用于治疗SCD和TDT。但本研究提示,即使是精准设计的CRISPR系统,也可能在序列相似的基因家族中引发意外重排。
“这并非否定CRISPR的价值,而是提醒我们需更深入理解其副作用” 。研究通讯作者Eric B. Kmiec强调,“在临床前研究中,除目标编辑效率外,还需监测邻近基因的重排风险,尤其是像珠蛋白这样的基因家族。”
未来,研究团队计划进一步探索重排的具体分子路径,例如δ珠蛋白与β珠蛋白基因的配对频率、修复酶在其中的作用等。同时,开发能降低双链断裂风险的技术(如单碱基编辑器),或成为提升CRISPR安全性的重要方向。
CRISPR的“革命”仍在继续,但这场革命的底色,或许需要更多对“意外”的敬畏与探索。毕竟,在基因编辑的世界里,精准与安全,始终是并行的生命线。
参考文献:Tharp O, Sansbury BM, Kmiec EB. CRISPR-directed gene-editing induces genetic rearrangement within the human globin gene locus. Gene. 2024;931:148879.
上一篇:木耳泡发不当,当心这种致命毒素!
下一篇:高温环境下消毒剂对致呕性蜡样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食品安全的关键防线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