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病毒核酸提取解决方案——环凯硅胶膜柱提取试剂盒TQ003D0

一站式病毒核酸提取解决方案——环凯硅胶膜柱提取试剂盒TQ003D0

原创
来源:徐颖欢
2025-09-05 08:56:05
7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在病毒检测、临床诊断与科研实验中,核酸提取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病毒检测、临床诊断与科研实验中,核酸提取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面对鼻咽拭子、唾液、血清、体液等复杂样本中可能存在的PCR抑制物和低拷贝病毒,选择提取方法需兼顾高纯度、高效率和操作简便性。“硅胶膜柱法”(spin-column based)因其简便、可重复、高纯度而成为科研实验室的主力方案之一。

技术原理

硅胶膜柱法基于溶剂条件下核酸与硅胶材料吸附的特性:在 chaotropic 盐(如胍盐、硫氰酸胍)与酒精的作用下,核酸会以脱水方式与硅胶膜结合;洗涤步骤则去除蛋白、盐离子等杂质,最终以低盐水或洗脱缓冲液获得纯净核酸。该流程稳定且高效,广泛适用于多样样本类型,并在众多研究中被改良与验证。

柱法 vs 磁珠法:纯度与自动化的平衡选择

有研究总结指出:柱法提取纯度“中等偏高”,而磁珠法纯度可达“最高”,但柱法依然具备无需额外设备、操作简单的优势;磁珠适合自动化高通量处理,但可能受样本粘度或设备依赖影响。

针对 PCR 抑制物的处理能力

比较研究发现,在去除来自如葱类植物成分的 PCR 抑制物时,硅胶柱法优于磁珠方法,体现其在去除复杂抑制物方面的天然优势。

操作时间与得率对比

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的一项研究中,用新型磁性硅胶珠方法(6–7分钟)与商用柱和磁珠法比较,发现柱法需约25分钟且产量约为磁珠法的一半。尽管速度略慢,但柱法依然在实验室中广泛应用,稳定性与纯度是其核心优势。

临床样本中柱法性能优越

一项对比 SARS-CoV-2 检测用的手动柱法与磁珠法研究发现在临床样本中柱法样本成功率更高,Ct 值更低(即检测灵敏度更优),表示柱法的 RNA 提取效率和准确性更佳。

环凯 TQ003D0 产品亮点

TQ003D0具有提纯稳定、操作简洁、一致性强,即使在资源有限或快速响应场景中也能表现优异等的应用优势。

一站式核酸提取解决方案样本前处理+核酸提取纯化+检测方案

应用场景:哪里最需要 TQ003D0?

1) 诊断实验室:快速、稳定地提取高纯度病毒核酸,使 qPCR 检测更灵敏,诊断数据更准确。

2) 科研/公共卫生单位:处理大量样本时,TQ003D0 提供一致性强的提取流程,适配自动化离心设备,实现批量作业。

3) 应急响应与现场部署:室温保存、配套完善,一站式提取适合疫情现场、资源有限环境下使用。

4) 远程疫源监测(如动植物样本):样本多样,物流不便时的理想选择,确保回收效果与后续分析质量。

参考文献:

1. K&B DNA. (2022). Viral RNA isolation methods reviewed: Spin vs. magnetic. Retrieved from https://www.kbdna.com/publishinglab/viral-rna-isolation-methods-reviewed-spin-vs-magnetic

2. Baert, L., Uyttendaele, M., Wobus, C. E., Van Coillie, E., & Debevere, J. (2007). Comparison of RNA extraction kits for the purification and detection of an enteric virus surrogate on green onions via RT-PCR. 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 44(5), 530–536. https://doi.org/10.1111/j.1472-765X.2007.02126.x

3. Jiang, H., Wang, Z., Wu, J., Li, J., & Li, X. (2025). A rapid and high-yield method for nucleic acid extraction. Scientific Reports, 15, 95226.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5-95226-0

4. Shettar, S., Patil, S., Patil, R., & Patil, M. (202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ilica spin column based and magnetic bead based RNA extraction and purification kits on COVID-19 samp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Clinical Research, 14(2), 178–183. https://impactfactor.org/PDF/IJPCR/14/IJPCR%2CVol14%2CIssue2%2CArticle39.pdf

 

  • 上一篇:夏帅/姜世勃/陆路及合作团队推出针对MERSr-CoV的创新型“双靶一体”抗病毒策略
  • 下一篇:食源性病毒非热灭活技术的基本原理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