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例输入性拉沙热病例的病毒生物学特征及小鼠模型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国首例输入性拉沙热病例的病毒生物学特征及小鼠模型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年8月3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王佑春团队、孙强明团队、鲁帅尧团队,联合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丽团队共同在MedComm期刊发表了我国首例输入性拉沙热病例的病毒生物学特性及感染小鼠模型的最新研究。该成果不仅实现了我国在自主完成P4级高致病性病原体分离培养方面的零的突破,还首次在国内成功构建LASV小鼠感染模型,为国家生物安全防御和传染病防控策略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和实验平台。
拉沙热 (Lassa Fever,LF) 是由拉沙热病毒(Lassa virus, LASV )引起的一种致命的出血性疾病,LASV通过多种途径引起人畜共患感染。据估计,西非每年约有500,000例感染,每年约有10,000人死亡。住院病例的病死率可急剧上升至15-20%,对受影响地区构成严重的公共卫生威胁。202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LF每年的病例数可能高达90万例。
尽管LASV主要在西部非洲流行,但国际人员往来频繁也使其具备向其他大陆扩散的风险。近年来,中国与非洲国家交流日益密切,LASV输入性风险显著上升,对我国防控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LASV属于沙粒病毒科,为分节段的负链RNA病毒,其基因组包括大(L)和小(S)两个RNA片段。L段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和Z蛋白,S段则编码糖蛋白(GP)与核蛋白(NP)。LASV分离株显示较高的基因多样性,目前可划分为7个谱系。尽管该病毒自1969年首次被发现至今已逾50年,大量人群仍面临感染风险,然而目前全球仍无临床批准的拉沙热特效药物或预防疫苗。面对这一日益严峻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开发有效的治疗手段与疫苗已成为迫切任务。而临床前药效评价高度依赖于可靠动物模型的建立。因此,深入开展LASV病毒生物学研究、构建适宜的感染模型,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
图1. LASV病毒的分离及鉴定
2024年7月,我国确诊首例自几内亚输入的拉沙热病例。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团队于同年10月14日从四川省疾控中心获得临床样本后,迅速开展病毒分离工作,并成功分离到一株LASV病毒(见图1)。经全基因组测序鉴定,该病毒属于谱系Ⅳ。研究人员进一步初步解析了其分子结构,为后续疫苗、抗体药物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研究团队还成功建立了BALB/c、C57BL/6及免疫缺陷型AG129三种小鼠的感染模型(见图2)。实验表明,该分离毒株能有效感染野生型BALB/c和C57BL/6小鼠,其中鼻内接种途径感染效果尤为显著(见图3),提示该毒株或具备较强的呼吸道传播潜力,值得引起高度重视。这一系列小鼠模型的成功构建,将为抗LASV药物筛选和疫苗评价提供关键体内实验工具。
图2. 尾静脉注射LASV构建BALB/c、C57BL/6和AG129感染模型
图3. 鼻内、肌肉注射(i.m.)和腹腔注射(i.p.) 三种感染途径构建BALB/c、C57BL/6和AG129小鼠感染模型
上一篇: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刘秀梵院士团队破解新城疫病毒扩散感染关键机制
下一篇:CTM | 王欣玲/姜世勃/孙蕾合作团队破解蝙蝠MERS相关冠状病毒的“黑箱”:预测融合中间态并打造“双头导弹”式广谱抑制剂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