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越营养,越容易感染?一碗氨基酸大餐让小鼠“破防”了!
吃得越营养,越容易感染?一碗氨基酸大餐让小鼠“破防”了!
实验中的意外发现
研究团队选用了CBA/J小鼠,这类小鼠在遗传上属于“抵抗型”,通常能耐受 鼠伤寒沙门氏菌(S. Typhimurium, S. Tm) 的肠道定殖。但一旦吃上了富含 L-氨基酸的饮食,这些原本“百毒不侵”的小鼠很快就死于感染。
更令人吃惊的是:
在普通情况下,小鼠的沙门氏菌感染多局限于大肠(盲肠),而人类感染往往发生在小肠(回肠)。
而在“氨基酸饮食”下,这些小鼠竟然也出现了小肠炎症和沙门氏菌大规模扩张,更接近人类疾病表现。
换句话说,科学家意外创造了一个更贴近人类沙门氏菌病的新型小鼠模型。
为什么饮食能改变结局?
关键角色是肠道微生物群。饮食改变了微生物群的代谢格局,从而影响了病原菌的机会。沙门氏菌靠着一种营养物质-果糖基天冬酰胺(F-Asn),在小肠里迅速扩张。常见的肠道共生菌,即便是同属的“近亲”,如果没有相应的基因工具(fra 操纵子),就无法和沙门氏菌竞争。
这意味着:饮食不是直接改变了小鼠,而是通过“改造”微生物群,为沙门氏菌打开了一扇大门。
新模型带来的新启发
传统研究多聚焦在大肠感染,认为三型分泌系统(T3SS)等“经典武器”对沙门氏菌最重要。但在小肠中,这些武器居然不是必需的。相反,菌毛、氨基酸代谢等其他因子,才可能是病原菌真正依赖的“新武器”。
此外,研究还发现AA饮食下,沙门氏菌会上调与维生素C代谢、氨基酸合成相关的途径,虽然这些机制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探索。
关键发现
1、基因抗性不是万能的,饮食和微生物群的变化,能彻底改变感染的结果。
2、一些我们以为的“健康饮食”,在特殊环境下可能并不“健康”。
3、饮食、肠道微生物群和病原菌之间,存在着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更微妙的博弈。
未来,科学家们或许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优化微生物群,来降低人类对肠道感染的易感性。
上一篇:暂无
下一篇:武汉病毒所王华林/宁云佳团队揭示SFTSV等班达病毒-宿主互作博弈新机制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