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与传播动态

原创
来源:教杨
2025-01-07 10:54:36
78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日本研究团队近期开发了一种嵌合核酸技术,实现了对所有血清型登革热病毒增殖的抑制。

日本研究团队近期开发了一种嵌合核酸技术,实现了对所有血清型登革热病毒增殖的抑制。与此同时,中国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传播动态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研究发现,登革热病例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疫情高峰通常出现在每年9月,并且输入性病例来源和感染地区在研究期间发生了显著变化。

image.png

图1 2013-2020 年本地和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时空分布[1]

登革热的地理扩展与流行规律

2013年至2020年间,中国共报告了95,339例登革热病例,其中83,318例为本地病例,12,021例为输入病例。这些病例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南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和边境城市,如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随着时间推移,病例的地理分布范围逐渐向北扩展,特别是在2019年,几乎所有位于“胡焕庸线”以南的城市都报告了输入性病例。疫情高峰通常出现在每年的7月至11月之间,其中9月达到最高值。

输入性病例的来源地在不同年份呈现出变化趋势。早期,缅甸是主要的输入地,而2018年以后,越南成为输入病例的主要来源地。输入病例最初集中于云南省,而后逐渐转移至广东省。此外,气候条件、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被认为是影响登革热传播的重要因素。例如,温暖潮湿的气候适宜病媒蚊类繁殖,而人口的频繁跨区域流动促进了病毒的快速传播。

数学模型揭示的传播动态

为了分析登革热的传播特性,研究使用了城市分解网络模型和贝叶斯推断算法,模拟了病毒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动态。结果显示,登革热的传播指数(Reff)在6月开始上升,至9月达到峰值,并在10月逐渐下降至接近零。高传播指数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南部,尤其是边境和沿海城市,如云南与广西的交界地区以及珠江三角洲等。

研究还揭示了人口流动对登革热传播的推动作用。大城市间的高频人口迁移显著增加了感染传播的范围,不仅提升了感染源城市的病例数,还对周边地区的感染情况产生了辐射效应。这些结果表明,登革热疫情的季节性波动与空间分布密切相关,受当地气候、病媒密度和人口动态的多重影响。

参考文献:[1] Ni H, Cai X, Ren J, et al.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ansmission dynamics of dengue fever in China[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 15(1): 8060.

  • 上一篇:人体肠道微生物群的免疫对抗:CRISPR防御机制如何应对慢节奏病毒攻击
  • 下一篇:马尔堡病毒病:病死率23~90%的烈性传染病解析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