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疫情的新威胁——Ib分支

原创
来源:徐颖欢
2025-03-12 09:41:15
26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Mpox Virus,MPXV)引起的病毒性疾病,主要在非洲流行,分为两个主要分支:分支 I 和分支 II。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Mpox VirusMPXV)引起的病毒性疾病,主要在非洲流行,分为两个主要分支:分支 I 和分支 II。分支 I 通常导致更严重的疾病和更高的死亡率。最近,分支 I 的一个新亚分支,称为亚分支 Ib,于 2023 9 月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 Kamituga 首次发现,并迅速传播到邻近国家如肯尼亚、卢旺达、乌干达和布隆迪,甚至扩展到非流行地区如瑞典和泰国。其快速传播和潜在的高毒性引发了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1 上图猴痘传播途径(水平、垂直、接触和性传播)、病变形成阶段和临床症状(脑炎、肌痛和淋巴结肿大);下图为布隆迪、乌干达、卢旺达和肯尼亚报告的 Ib 分支病例。源自参考文献

传播

亚分支 Ib 的传播模式与以往不同,综述文章指出,其主要通过性网络传播,尤其在 DRC 的女性性工作者中占主导地位,显示出异性性传播的特征。此外,家庭密切接触也是重要途径,特别是在儿童中。研究表明,其传染性高于其他毒株,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如 APOBEC3 驱动的突变增加 AT 对的比例。文章补充了具体数据,在 South Kivu 的研究中,2024 5 2 日至 10 9 日期间,登记了 510 例疑似病例,其中 407 例(80%)通过PCR 检测为阳性,248 例(98%)确认属于亚分支 Ib。研究发现,成人病例主要表现为生殖器系统症状,提示性传播为主,而儿童多见于非生殖器病变,强调了不同人群的传播风险。

临床症状和疾病进展

猴痘病毒在 7-14 天内引起症状,潜伏期延长至 3 周。症状包括头痛、发烧、淋巴结肿大、不适、咳嗽、喉咙刺激、皮疹、眼水肿、口腔溃疡、背部不适、肌肉酸痛、关节不适、眼部和生殖器病变以及口咽溃疡。在潜伏期之后,MPXV 感染通常表现为持续约 2 天的非特异性全身症状,例如发烧。在皮肤病变出现前 24-48 小时出现严重的局部或局部淋巴结肿大,这是猴痘病毒与其他痘疾病区分开来的一个重要标志。皮肤病变阶段首先表现为皮疹,在脱屑前通过黄斑、丘疹、水泡、脓疱和疥疮阶段进展。脓疱之后然后形成结痂,在所有结痂脱落之前,患者被认为不再具有传染性。

进化特征

分支之间毒力和致病性的差异源于其遗传组成和它们在人际传播过程中经历的进化过程的变化、生态系统的改变、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互动以及跨地理区域的野生动物中未被发现的传播。亚分支 Ib 被认为比分支 II 更具毒性,死亡率在 4.9% 6.7% 之间,高于分支 II 0.1% 3.6%。遗传上,亚分支 Ib 比分支 I 变异多 54%,约 149 个核苷酸变化,包括 OPG032 基因的 ~1 kbp 删除,影响分支 I 特异性实时 PCR 检测。突变热点包括 C9L [OPG047]I4L [OPG080] 等,显示出适应人类传播的迹象。

人工智能对猴痘疫情管理

AI 技术如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被用于改进检测和监测,显示出高灵敏度和特异性。亚分支 Ib 的突变可能降低传统CDC推荐的实时 PCR 检测效力。利用人工智能驱动的技术,创建诊断引物,用于快速、精确地鉴定 Mpox Ib 分支,新的实时 PCR 检测已在卢旺达研究中验证。此外,流行病学数据可以通过人工智能驱动的模型进行分析,以预测疫情趋势并指导公共卫生干预,从而改善资源分配和干预策略,使用人工智能控制猴痘疫情可以改善公共卫生结果,有助于快速反应工作并提高医疗保健系统的效率。


2人工智能包括机器学习 (ML)、深度学习 (DL) 和卷积神经网络 (CNN),通过实现早期识别、分析流行病学数据、开发疫苗和控制疫情来控制 Ib 猴痘分支流行病。源自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Srivastava S, Laxmi, Sharma K, Sridhar SB, Talath S, Shareef J, Mehta R, Satapathy P, Sah R. Clade Ib: a new emerging threat in the Mpox outbreak. Front Pharmacol. 2024 Dec 19;15:1504154. doi: 10.3389/fphar.2024.1504154. PMID: 39749207; PMCID: PMC11693458.

  • 上一篇:中国海洋大学科研团队开发病毒分类新工具
  • 下一篇:好莱坞影星夫妇离世,死因竟是汉坦病毒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