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细菌“类鼻疽”在澳肆虐:暴雨致50人感染20人死亡难题
暴雨成“帮凶”:类鼻疽为何在澳暴发?
近日,澳大利亚暴发罕见细菌感染疫情——类鼻疽(Melioidosis)。据最新数据,该国已报告50例感染病例,其中20人不治身亡。这一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引发的疾病,因暴雨与洪灾加速传播,引发公共卫生警报。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通常潜伏于热带地区土壤和积水中,通过皮肤伤口、吸入或饮用污染水源感染人体。近期澳大利亚北部遭遇极端降雨,土壤湿度激增,细菌活性大幅提升。研究表明,此类天气与拉尼娜现象相关,潮湿环境使细菌从深层土壤扩散至地表,农民、户外工作者及儿童成为高危人群。
“超级模仿者”致误诊频发:症状似流感却致命
类鼻疽被称为“最狡猾的感染”——其早期症状与流感、肺炎甚至结核病高度相似,包括发热、咳嗽、胸痛等,极易误诊。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脓肿、败血症或多器官衰竭。澳大利亚达尔文医院研究显示,88%的患者因延误诊断错过最佳治疗期,死亡率高达40%。
更棘手的是,该菌能在人体内“潜伏”数十年,待免疫力下降时突然暴发。2022年,美国一名越战老兵因29年前接触污染土壤,突发类鼻疽死亡,引发全球关注。
诊断与治疗: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目前,细菌培养法仍是确诊类鼻疽的“金标准”,但耗时长达48小时。澳大利亚医疗机构正推广快速检测技术,如侧流免疫层析试纸,可在1小时内初步筛查。治疗需分两阶段:先静脉注射头孢他啶或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至少10天,再口服复方新诺明3-6个月根除病菌。
然而,耐药性问题逐渐显现。2023年研究发现,部分菌株通过基因突变对常用抗生素产生抗性,加剧治疗难度。专家呼吁加强偏远地区实验室诊断能力,避免因误用药物导致病情恶化。
如何防范“土壤杀手”?
1、高危天气避风险:暴雨后48小时内避免接触土壤或浑水,外出穿戴防水靴、手套。
2、饮用水需煮沸:农村地区避免直接饮用井水或未消毒水源。
3、伤口防护不可少:皮肤破损时立即用碘伏消毒,防止细菌侵入。
4、高风险人群警惕:糖尿病患者、慢性肾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者,雨季可考虑预防性服用抗生素。
澳大利亚卫生部门已启动社区宣教,向农民发放防护包,并在医院增设类鼻疽筛查流程。国际类鼻疽研究联盟指出,气候变化或致该病向温带扩散,亟需开发高效疫苗。目前,多款候选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有望未来5年内投入使用。
结语
类鼻疽的暴发再次警示——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的纽带远比想象中脆弱。提高诊断意识、完善防护措施,或是抵御这场“隐形战争”的关键。
参考资料:Meumann, E.M., Limmathurotsakul, D., Dunachie, S.J., Wiersinga, W.J. & Currie, B.J. 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 and melioidosis.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2023).
上一篇:宿主内竞争如何推动病原体进化与菌群失衡的恶性循环
下一篇:病毒“反水”助阵免疫军:巨细胞病毒或成黑色素瘤治疗新靶点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