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背后的隐形杀手:pks+大肠杆菌及其基因毒素colibactin
大肠癌背后的隐形杀手:pks+大肠杆菌及其基因毒素colibactin
引言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年轻患者比例显著上升。除了遗传和饮食因素,肠道微生物群的作用逐渐成为研究焦点。其中,携带pks基因岛的大肠杆菌(pks+ E. coli)因产生基因毒素colibactin备受关注。这种毒素不仅直接损伤宿主DNA,还与约12%的结肠肿瘤密切相关。本文将深入解析pks+大肠杆菌如何推动癌症发生,并影响治疗效果。
一、细菌的“基因剪刀”:colibactin
携带pks基因岛的大肠杆菌通过pks基因簇合成colibactin,这种基因毒素能诱导DNA双链交联和断裂,形成独特的SBS88突变特征。研究发现,SBS88在健康人和CRC患者中均存在,且在肿瘤抑制基因(如APC、TP53)中富集。值得注意的是,colibactin的合成需要高昂代谢成本,但细菌通过自身抗性蛋白ClbS解毒,避免“自伤”。
关键机制:
- DNA交联:colibactin的环丙烷结构靶向DNA的AA/WVTT序列,导致染色体不稳定。
- 突变特征:SBS88以单碱基替换和小片段缺失为主,与CRC早期驱动突变高度相关。
二、细菌的“武器库”:pks基因岛
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细菌间基因交换)获得的pks基因岛,主要属于B2进化群的大肠杆菌。其核心功能是通过colibactin抑制其他微生物(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获得生态竞争优势。然而,这种“武器”的副作用——宿主DNA损伤——可能意外推动癌症发生。
进化优势:
- 炎症和肿瘤微环境(如缺氧、铁缺乏)促进pks+菌株扩增。
- 抗生素滥用和西式饮食(低纤维、高脂肪)加剧菌群失衡,增加pks+大肠杆菌定植风险。
三、癌症进展的多重推手
除了直接基因毒性,pks+大肠杆菌通过以下机制加速CRC发展:
1、诱导细胞衰老(SASP)
长期暴露于colibactin的细胞进入衰老状态,分泌促炎因子(如IL-6、TNF-α),刺激周围细胞增殖和肿瘤生长。
2、增强癌干细胞特性
激活上皮-间质转化(EMT),上调NANOG、OCT-3/4等干细胞标志物,促进化疗耐药。
3、塑造免疫抑制微环境
减少肿瘤浸润CD8+ T细胞,削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抗PD-1)疗效。同时脂滴积累抑制免疫细胞功能,降低肿瘤免疫原性。
四、基因毒素的扩散与外膜囊泡
毒素colibactin如何进入宿主细胞核仍是未解之谜。研究提出两种可能途径:
1、直接接触:细菌通过黏附素(如FimH、FmlH)结合宿主糖蛋白,近距离释放毒素。
2、外膜囊泡(OMVs):包裹colibactin的囊泡穿透黏液层,靶向输送至上皮细胞。
五、干预策略:从抑制到疫苗
针对pks+大肠杆菌的防治手段正在探索中:
- 抑制毒素合成:靶向ClbP酶的小分子可阻断colibactin活化。
- 阻断黏附:FimH抑制剂(如甘露糖衍生物)减少细菌定植。
- 噬菌体疗法:CRISPR-Cas工程化噬菌体精准清除致病菌。
- 疫苗开发:基于FimH的疫苗已在尿路感染模型中展现潜力。
结论
携带pks基因岛的大肠杆菌通过基因毒性和微环境重塑,在CRC发生发展中扮演复杂角色。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揭示colibactin的核内运输机制,并开发靶向干预手段。对高风险人群(如炎症性肠病患者),监测pks+菌株和SBS88突变或可成为早期预警标志。
参考资料:Jans M, Vereecke L. Physiological drivers of pks+ E. coli in colorectal cancer. Trends Microbiol. Published online May 6, 2025. doi:10.1016/j.tim.2025.04.010
上一篇:塑料污染的新威胁:微生物群落如何重塑地球生态?——解析"塑胶际"背后的生态链式反应
下一篇:尘封一年后开机,成都男子左肺“白”了一半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