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478例基孔肯雅热,这种蚊子传播的疾病到底有多凶?
佛山478例基孔肯雅热,这种蚊子传播的疾病到底有多凶?
2025年7月15日,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发布通报一起由境外输入引发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已累计报告 478 例确诊病例,均为轻症,这一消息引发了人们对基孔肯雅热的关注。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种疾病。
基孔肯雅病毒属于伊蚊传播的病毒,于 1952 年在坦桑尼亚的一次大规模致残性关节炎疾病暴发期间,首次从一名受感染患者的血清中被分离出来。基孔肯雅一词在当地意为使关节弯曲的疾病,体现了该疾病的典型症状。
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传播,在城市中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这也是广东等地区需要重点防范的原因;在非洲,其传播多与森林周期相关,主要涉及非洲伊蚊等。此外,还存在母婴垂直传播的情况,在不同的疫情暴发中都有相关报道。该病毒起源于500多年前的非洲,随后传入亚洲,已演化出西非(WA)、东/中/南非(ECSA)和亚洲三个基因型,目前ECSA和亚洲基因型在全球范围内较为常见。
该病的临床症状十分典型,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与登革热相似,因此这也给诊断带来了一定难度,尤其是在这些病毒同时流行的地区。感染通常为自限性的,但部分患者会出现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的关节疼痛。而且,虽然感染的死亡率较低,但在 2005-2006 年留尼汪岛的大规模疫情后,出现了一些严重的表现,如脑炎、脑膜炎等神经系统并发症,甚至有死亡病例报告。
关于基孔肯雅病毒的致病机制(图1),目前已有不少研究。病毒可感染多种细胞类型,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滑膜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肌细胞等,在人体内还会感染成骨细胞,这可能与关节病变有关。病毒通过多种方式进入宿主细胞,如依赖网格蛋白的内吞作用、巨胞饮作用等,甚至会利用凋亡小体作为 “特洛伊木马” 感染邻近细胞并逃避免疫反应。感染后的潜伏期为 3 至 7 天,急性期病毒血症水平较高,且病毒载量似乎能较好地预测疾病严重程度,住院病例的病毒血症水平高于无需住院的病例。约 30% 至 40% 的感染者会出现长期后遗症,如持续性关节痛和/或关节炎。
图1 基孔肯亚热急性和慢性发病机制(引自参考文献)
在防控方面,目前尚无预防基孔肯雅热的疫苗和获批的抗病毒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清理滋生地、杀灭蚊虫等措施阻断传播途径。当前正值高温多雨季节,蚊虫活动频繁,是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的高发期,群众应增强防控意识,定期翻盆倒罐、清理积水、清除杂物,从源头上消除蚊虫孳生环境,同时加强个人和居家防蚊措施,避免蚊虫叮咬。若出现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等类似症状,应及时就诊,并主动告知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
参考文献:
Silva LA, Dermody TS. Chikungunya virus: epidemiology, replication, disease mechanisms, and prospectiv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J Clin Invest. 2017, 1;127(3):737-749.
de Lima Cavalcanti TYV, Pereira MR, de Paula SO, Franca RFO. A Review on Chikungunya Virus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and Current Vaccine Development. Viruses. 2022, 5;14(5):969.
上一篇:婴幼儿呼吸道的头号威胁:呼吸道合胞病毒
下一篇:绿色羧基化纤维素纳米晶体 - 银纳米复合材料:抗李斯特菌的生物防控新利器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