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辣粉“霉变门”背后:不只是变味那么简单,或暗藏致癌毒素!新研究揭示黄曲霉毒素检测新突破

酸辣粉“霉变门”背后:不只是变味那么简单,或暗藏致癌毒素!新研究揭示黄曲霉毒素检测新突破

原创
来源:高翔
2025-07-31 10:29:08
11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近日,网红品牌“麻六记”酸辣粉被曝出粉饼发霉、刺鼻异味,引发消费者恐慌。Costco(开市客)相关门店紧急下架问题批次产品,代工方白家阿究也公开回应称,该问题集中在2025年6月16日与6月18日生产的两个批次,主因系生产过程中消杀不到位,致使湿粉饼被环境细菌污染,进而出现发霉变质现象。

近日,网红品牌“麻六记”酸辣粉被曝出粉饼发霉、刺鼻异味,引发消费者恐慌。Costco(开市客)相关门店紧急下架问题批次产品,代工方白家阿究也公开回应称,该问题集中在2025616日与618日生产的两个批次,主因系生产过程中消杀不到位,致使湿粉饼被环境细菌污染,进而出现发霉变质现象。然而,公众往往忽视的是——食品发霉不仅是“变味”,更可能意味着潜在的毒素威胁。

1 HPGN@4-MBA@mAbs 的合成及其在黄曲霉毒素 B1 三模式侧向流免疫层析检测中的应用[1]

【黄曲霉毒素:食品霉变背后的“隐形杀手”】

在潮湿、温暖的储存环境下,食品中的霉菌(如黄曲霉属)可能产生一种极强毒性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B1AFB1)。据研究,AFB1的毒性为砷的68倍,是国际公认的一级致癌物,广泛存在于变质谷物、豆类、坚果及其制品中。

近期,中南大学联合南昌大学的研究团队在《Food Bioscience》期刊上发表最新成果,成功开发出一种三模态侧向免疫层析检测平台,基于多孔金纳米花(HPGN)技术,能够对AFB1进行快速、灵敏、低成本检测。

研究显示:

检测灵敏度低至 0.05 ng/mL

可在不到1小时内完成三重检测(颜色识别、拉曼信号、光热分析);

特别适用于粮食加工品、面粉制品等可能含毒的食品现场筛查。

【“霉变酸辣粉”中可能存在毒素残留?】

尽管麻六记代工方并未提及具体霉变菌种是否产生黄曲霉毒素,但据文献显示,含有谷物成分的湿粉饼类产品在高湿环境下极易滋生黄曲霉、青霉等菌种。而传统的肉眼观察或嗅觉判断,难以发现AFB1等毒素的存在,更不能判断其含量是否超标。

【专家建议:从“追网红”转向“追科技”】

此次酸辣粉事件为我们敲响警钟:

“食品安全,不只是要看有没有变味变色,更重要的是是否有隐性毒素残留。霉变≠无毒。”

随着便捷快速的毒素检测技术逐渐成熟,专家呼吁将三模态检测平台等新型技术引入食品监管环节,提升对即食类方便食品、湿粉类速食产品的快速检测能力,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结语】

一包酸辣粉的“霉变风波”,揭开的是食品工业中潜藏的毒素风险;而科研的持续攻坚,正在为每一口“安心吃饭”筑起科技防线。

 

参考文献

[1] Guoyang Xie, Lingya Liu, Yanyan Gong, et al. Development of tri-mode lateral flow immunoassay based on tailored porous gold nanoflower for sensitive detection of aflatoxin B1. Food Bioscience. 2024 61, 104700. https://doi.org/10.1016/j.fbio.2024.104700

  • 上一篇:暂无
  • 下一篇:餐桌上的“隐形毒药”:致命米酵菌酸与三十年的血色警示录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