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敏度飙升:石墨烯赋能太赫兹传感器,有机物检测迎来新变革!

灵敏度飙升:石墨烯赋能太赫兹传感器,有机物检测迎来新变革!

原创
来源:肖锦琦
2025-07-04 10:18:50
3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近日,一项关于高灵敏度有机化合物检测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石墨烯-金-银超表面传感器的设计与优化方案,能够在太赫兹(THz)频段实现对有机化合物的高灵敏度检测。

有机化合物的检测在工业化学、环境监测和医学检测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检测方法如色谱法和光谱法存在速度慢、成本高、需要复杂设备和专业人员等局限性,难以满足快速现场检测和连续监测的需求。近年来,基于超表面的传感器因其能够检测极小的化学变化而备受关注,尤其是利用金和银等材料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进一步提升了传感器的性能。石墨烯的引入则为传感器设计带来了更高的灵敏度和多功能性。

近日,一项关于高灵敏度有机化合物检测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石墨烯--银超表面传感器的设计与优化方案,能够在太赫兹(THz)频段实现对有机化合物的高灵敏度检测。这项工作不仅为环境监测、生物医学诊断和工业质量控制等领域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也标志着太赫兹传感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

研究内容

1 传感器架构的三个视图

从图13D结构示意图可见,这款传感器如同一个精密的“纳米级积木系统”:中央是7μm×7μm的方形金谐振器,上方覆盖着由五个矩形银元件组成的Theta形结构(每个矩形长4.1μm、宽1.23μm),外围则环绕着6.24μm×7.24μm的环形耦合器。最关键的是,整个金属结构下方涂覆着一层超薄石墨烯,如同“电子皮肤”覆盖在22μm×22μm的二氧化硅基底上。

1b的局部放大图清晰显示了材料分布:金色区域(金谐振器)与银色区域(银Theta结构)形成等离子体共振组合,而石墨烯层以透明网格状示意,凸显其高表面积与导电性优势。这种多层结构设计让太赫兹波在传播时与有机分子发生强相互作用,为高灵敏度检测奠定基础。

2 离子体共振(SPR)传感器制造过程

2展示了传感器的“诞生过程”:从清洁二氧化硅基底开始,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生长石墨烯并转移至基底,再利用电子束蒸发技术沉积金和银薄膜,最后通过光刻与刻蚀工艺形成精确的谐振器图案。图2d的扫描电镜(SEM)图像显示,刻蚀后的金属边缘精度达纳米级,确保了结构的一致性。

在性能测试中发现,当石墨烯化学势(GCP)从0.1 eV增至0.9 eV时,太赫兹波透射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尤其在0.31-1 THz频段,透射率从97.969%降至64.174%,证明石墨烯的电学特性可有效调控传感器响应。而线性拟合曲线显示,共振频率与折射率呈强负相关(F=-0.2417 RI+1.0029R²=98.208%),意味着传感器能通过频率变化精准“感知”折射率的微小波动,其灵敏度高达810 GHz/RIU,检测限低至0.075 RIU

3 实际与预测吸收结果的散点图对比

不同于传统传感器,该研究引入LWLR机器学习算法优化性能。图3的散点图显示,当GCP0.1-0.9 eV范围内变化时,LWLR模型预测的吸收率与实际值几乎完全吻合,R²值达到1.00,证明算法能精准捕捉复杂物理过程。而不同折射率(1.3256-1.542 RIU)下的预测效果显示:无论有机化合物浓度如何变化,模型都能快速给出准确响应,为实时监测提供了可能。

这款传感器的用武之地十分广泛。在环境领域,它可像水质侦察兵一样,通过检测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引起的折射率变化,快速识别烃类、农药等有害物质。在生物医学中,其无标记检测特性(太赫兹波无需化学染色即可分析分子)有望用于早期癌症筛查:在0.145 THz共振频率下,传感器表面的电场集中区域(棕色高亮)能增强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提升检测灵敏度。

该研究团队表示,该技术结合了超表面的光学优势与机器学习的智能分析,为太赫兹传感在食品安全、工业质检等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路径。随着后续优化,这种“纳米级检测平台”未来或可集成到便携设备中,实现现场快速检测。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515/zna-2025-0050

  • 上一篇:暂无
  • 下一篇:守护舌尖安全!新型智能平台如何揪出食品中的“隐形杀手”?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