锰修饰卟啉金属-有机骨架介导比色-光热双通道探针对有机磷农药的灵敏检测
有机磷农药(OPs)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调控许多重要的农业过程,但与包括癌症和神经紊乱在内的多种疾病有关。OPs的残留通常使用色谱或质谱等方法来测量,这些方法可以检测到特定的化学片段。通过将检测试剂与纳米材料结合,已经开发出的传感器显示出更高的灵敏度,可报告环境中OPs的活性,并提供适用于现场检测的视觉读数。然而,目前的OPs检测策略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由于可用的显色底物种类有限,基于比色法的传感器具有有限的多重检测能力。此外,用于色谱或质谱分析的方法可能不够准确,某些OPs代谢物可能未被检测到,这可能是由于它们的低浓度或难以从复杂样品中提取。许多检测方法需要昂贵的仪器和专业操作,难以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应用。重要的是,现有的检测方法不容易适用于不同的实际检测场景。
基于此,安徽农业大学的研究者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有机磷农药(OPs)活性传感器,称为PCN-224-Mn纳米酶光热比色双模探针。如图1所示,将Mn(II)配位到由锆(Zr)簇和卟啉配体组成的PCN-224的卟啉腔中,制备得到具有优异类氧化酶活性的PCN-224-Mn纳米酶。该纳米酶被设计为OPs检测的核心组件。PCN-224-Mn可以催化无色的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生成蓝绿色的氧化态TMB(oxTMB)。在808 nm近红外(NIR)光照射下,oxTMB表现出较高的光热效应。将L-抗坏血酸-2-磷酸(AA2P)作为酸性磷酸酶(ACP)的底物,在ACP的催化下水解为抗坏血酸(AA)。AA的生成会减少oxTMB的形成,从而削弱比色和光热信号。OPs的存在会不可逆地抑制ACP的酶活性,阻断AA2P水解成AA的过程。这种抑制作用导致TMB显色反应的恢复和溶液温度的升高。通过监测比色和光热信号的变化,实现了对OPs残留的半定量、目视、双模检测。简单地说,OPs抑制ACP活性,减少AA的生成,从而增强PCN-224-Mn催化TMB氧化的程度。氧化的TMB不仅产生可见的颜色变化,还在NIR照射下产生热信号。通过同时检测这两种信号,该方法实现了OPs的高灵敏度检测(图1B)。
摘要图:研制的探针比色法和光热双模检测OPs残留示意图。
研究者们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的金属有机框架纳米酶PCN-224-Mn,通过将Mn2+配位到由Zr6节点和TCPP配体组成的MOF的卟啉腔中。他们使用多种表征技术对这种新材料进行了全面分析。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观察显示,PCN-224-Mn呈现小颗粒聚集的球形结构,平均粒径从原始PCN-224的76.9±10.5 nm增大至99.4±11.3 nm。Zeta电位测量结果进一步证实了Mn2+的成功掺杂,电位从25.2±0.7 mV降至-3.9±0.4 mV。动态光散射(DLS)数据显示,掺杂后水动力直径增大,可能与PCN-224的水化能力增强有关。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Mn2+掺杂后PCN-224的结晶度明显降低,这可能是由于Mn2+掺杂导致MOF晶体无序性增加。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分析确认了Mn元素的成功掺杂,其含量达到25.81wt%。高分辨XPS谱图显示Mn以Mn2+和Mn3+两种价态存在,而Zr主要以Zr4+形式存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分析揭示了PCN-224-Mn表面的官能团变化,特别是N-Mn键的形成证实了卟啉空腔与Mn2+的成功配位。热重分析(TGA)和微分热重(DTG)曲线表明,Mn2+修饰后的PCN-224结构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550°C以上温度下质量趋于稳定。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显示,PCN-224-Mn的Soret带明显红移,Q带强度减弱,进一步证实了Mn2+与卟啉腔的配合。
图1PCN-224-Mn的物理化学性质。(A,B)(A)PCN-224和(B)PCN-224-mn的HR-TEM图像。插图为它们的粒径分布。(C,D)(C)Zeta电位,(D)水动力尺寸。(E)XRD谱图。(F)XPS测量谱。(G)Mn2p的高分辨率XPS光谱。(H,I)(H)FTIR光谱和(I)其局部放大图。(J)TGA曲线。(K)DTG曲线。(L)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研究者对PCN-224-Mn的催化性能和光热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优化。他们首先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证实了PCN-224-Mn对TMB、OPD和ABTS的催化氧化能力,这为PCN-224-Mn的模拟氧化酶催化活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获得最佳的催化活性,研究者们系统地优化了多个关键参数。他们发现PCN-224-Mn浓度为0.3 mg/mL时,催化效果最佳。反应时间方面,6分钟后反应达到动态平衡。pH值实验表明,PCN-224-Mn在酸性环境(pH3-5)下表现出较强的催化活性。温度实验显示,在4°C至60°C的宽泛范围内,催化效果没有明显差异,为实际应用提供了便利。研究者们通过稳态动力学试验进一步评估了PCN-224-Mn的模拟氧化酶活性。通过Michaelis-Menten方程计算得出的Km值(0.325 mM)较低,表明PCN-224-Mn对TMB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这一特性优于许多其他类似的纳米酶。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们发现氧化态的TMB(oxTMB)在808 nm处表现出强烈的吸收,展现了良好的光热转换潜力。在近红外光照射下,oxTMB溶液的温度持续升高,16分钟后趋于稳定。这一发现为PCN-224-Mn在光热应用方面开辟了新的可能性。研究者们还探讨了激光功率对oxTMB光热效应的影响,发现随着近红外功率的增加,溶液温度持续升高。基于这些结果,他们选择了2 W/cm2的激光功率和16 min的照射时间作为后续光热性能分析的最佳条件。
图2类氧化酶催化活性的评价。(A)PCN-224-Mn存在时TMB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从左到右为PCN-224-Mn+TMB,PCN-224-Mn,TMB。(B)PCN-224-Mn存在下TMB溶液、OPD溶液和ABTS溶液的吸收光谱。虚线表示每种基质的对照组。(C,D,E,F)(C)PCN-224-Mn浓度、(D)反应时间、(E)pH、(F)孵育温度对PCN-224-Mn与TMB催化反应的影响。(G)不同TMB浓度下的Michaelis-Menten曲线。(H)同源双倒数(Lineweaver-Burk)方程。(1)PCN-224-Mn与TMB混合物在808nm近红外辐射下的温度变化。
研究者们深入探讨了PCN-224-Mn纳米酶在有机磷农药(OPs)检测中的应用机制和性能优化。他们首先证实了酸性磷酸酶(ACP)催化L-抗坏血酸-2-磷酸(AA2P)水解生成抗坏血酸(AA)的过程,以及AA与TMB之间的竞争效应。实验结果显示,当ACP和AA2P与TMB共存时,652 nm处的吸收峰强度明显降低,证实了这一竞争机制。研究者们还发现OPs能有效抑制ACP活性,从而恢复PCN-224-Mn与TMB的催化氧化反应。这一发现为构建OPs分析比色探针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oxTMB的光热转换能力,研究者们进一步探索了该探针在OPs光热检测中的潜力。实验表明,OPs的存在导致探针溶液在近红外激光照射下温度升高更显著,为实现OPs的光热响应检测提供了可能性。为获得最佳的检测性能,研究者们系统优化了多个关键参数,包括ACP浓度、AA2P浓度、酶促反应时间、pH值和孵育温度。他们确定了最佳的ACP浓度(0.06 mg/mL)、AA2P浓度(2 mM)、酶促反应时间(30 min)、pH值(4)和孵育温度(37 °C)。
图3探针的构建及反应条件的优化。(A)OPs以及ACP和AA2P的反应产物对PCN-224-Mn+TMB溶液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影响。(B)ACP浓度对探针溶液吸收光谱的影响。(C)近红外辐照(808 nm,2 W/cm2)下,加OPs和不加OPs的探针溶液温度变化曲线(D-G,I)(D)ACP浓度、(E)AA2P浓度、(F)酶促反应时间、(G)缓冲溶液pH、(I)酶促培养温度对探针溶液吸光度的影响。(H)不同pH下PCN-224-Mn溶液的吸收光谱。
研究者们在最佳条件下,以草甘膦(Gly)为典型有机磷农药(OPs),评估了所构建探针的比色和光热分析性能。实验结果显示,随着Gly浓度的增加,探针溶液在652 nm处的吸光度逐渐增加,证实了Gly通过抑制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来调节酶促反应的机制。在5~10000 ng/mL的浓度范围内,探针溶液的吸光度与Gly浓度的对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比色检测的检出限(LOD)为1.47 ng/mL,同时溶液颜色随Gly浓度增加由浅绿色变为蓝绿色,提供了直观的视觉判断。光热响应实验表明,探针溶液的温度随Gly浓度增加而升高,在相同的浓度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光热检测的LOD为2.00 ng/mL。研究者们指出,与已报道的探针相比,该探针在比色和光热检测模式下具有更低的LOD和更宽的检测范围。更重要的是,双模式检测有效消除了常见的仪器或人为误差,提高了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图4(A,C)(A)不同浓度Gly(0~100000 ng/mL)的探针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相应照片。(B)吸光度与甘氨酸浓度对数之间的线性关系。(D)温度变化(ΔT)与Gly浓度的关系图。(E)温度变化与Gly浓度对数的线性关系。(F)各探针溶液对应的光热图像。
研究者们对所开发的探针进行了全面的选择性和稳定性评估。他们考察了探针对各种常见离子、生物大分子、有机磷农药(OPs)和非OPs农药的比色和光热响应。实验结果显示,只有OPs引起了吸光度和温度的显著变化,而其他干扰物质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即使它们的浓度远超OPs,证明了探针对OPs的优异选择性。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些干扰物质与OPs共存时,几乎不影响探针的检测稳定性,体现了探针出色的抗干扰能力。研究者们还评估了探针在高浓度盐离子存在下的性能,结果显示探针具有良好的耐盐性和检测稳定性。储存稳定性测试表明,探针在-20℃下储存15天后,其比色和光热信号仍保持在原始状态的90%以上,证实了其优异的储存稳定性。
图5双模探针对OPs的选择性和抗干扰性。(A,C)(A)探针对各种干扰物质的比色和(C)光热响应。Gly、Dichl和chlor3种OPs的浓度均为1 μg/mL,其他干扰物质的浓度均为10 μg/mL。(B,D)(B)在干扰物质和OPs存在下探针的比色和(D)光热响应。
研究者们在评估了比色法和光热法对有机磷农药(OPs)的分析性能后,进一步验证了该探针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潜力。他们选择了茶叶、糙米和小麦粉作为代表性样品进行测试。研究者们在评估了比色法和光热法对有机磷农药(OPs)的分析性能后,进一步验证了该探针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潜力。他们选择了茶叶、糙米和小麦粉作为代表性样品进行测试。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创新的双模态检测平台,基于PCN-224-Mn纳米酶,用于高灵敏检测有机磷农药(OPs)残留。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PCN-224-Mn的模块化结构,通过调节Mn2+与卟啉空腔的配位,可以优化其氧化酶样活性,实现对不同OPs的精确检测。该平台巧妙地结合了比色法和光热法,以TMB作为共同信号分子。oxTMB在652 nm的特征吸收提供了可视化的比色信号,而在808 nm近红外光照射下产生的光热效应则提供了温度信号。这种双信号检测策略不仅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还显著提升了灵敏度。研究者们还引入了基于酶促反应的双重信号放大机制。AA2P水解产物与TMB的竞争关系,以及OPs对ACP活性的抑制作用,共同导致信号显著变化,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灵敏度。这使得该方法能够在实际样品中准确检测低浓度的OPs。通过对三种实际样品进行加标回收率实验,研究者们验证了该探针在食品安全监测中的实际应用潜力。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适用于实验室环境,还特别适合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进行快速筛查。总的来说,这项研究为开发简单、灵敏、可靠的多模态快速分析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不仅适用于OPs检测,还可能扩展到其他安全危害因素的检测。这种创新方法在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际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cis.2024.02.062
上一篇:纳米酶辅助分子印迹聚合物间接竞争ELISA法检测海洋生物毒素
下一篇: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适体双识别和纳米酶辅助光电化学-比色双模检测的通用传感平台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