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e3O4-ZnO-MnO2纳米复合材料多种模拟酶活性的食品中亚硝酸盐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快速检测

基于Fe3O4-ZnO-MnO2纳米复合材料多种模拟酶活性的食品中亚硝酸盐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快速检测

原创
来源:魏文杰
2025-02-06 16:18:03
13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本研究主要介绍了Fe3O4-ZnO-MnO2纳米复合物的合成、性能表征及其在检测食品中亚硝酸盐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方面的应用。

食品添加剂和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对消费者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需要开发高效、准确的检测方法。纳米生物催化剂因具有独特性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本研究旨在通过合成Fe3O4-ZnO-MnO2杂化纳米复合物,探索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新应用。

采用溶胶-热法合成Fe3O4核心磁球,进一步通过化学方法合成Zn-MnO2,并将其与Fe3O4结合形成Fe3O4-ZnO-MnO2杂化纳米复合物。使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对合成材料进行表征,以了解其结构、形貌和化学组成。通过催化性能测试、过氧化氢酶活性测试等实验,评估Fe3O4-ZnO-MnO2杂化纳米复合物的催化性能和稳定性。

Fe3O4-ZnO-MnO2杂化纳米复合物具有独特的核壳结构,其中Fe3O4作为核心,Zn-MnO2作为外壳,形成了紧密的结合。该纳米复合物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和稳定性,能够在过氧化氢存在下催化生成氧气,且对亚硝酸盐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具有敏感的检测能力。利用Fe3O4-ZnO-MnO2杂化纳米复合物的催化性能,通过比色法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在过氧化氢和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存在下,该纳米复合物能够催化生成有色产物,其颜色深浅与亚硝酸盐浓度成正比。

通过实验优化了检测条件,包括催化剂用量、TMB浓度、pH值等,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将该方法应用于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检测,结果显示具有良好的回收率和重现性,能够满足食品中亚硝酸盐检测的需求。

利用Fe3O4-ZnO-MnO2杂化纳米复合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合特定的生物识别元件,实现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快速检测。将Fe3O4-ZnO-MnO2杂化纳米复合物与生物识别元件结合,形成检测探针。当探针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结合时,会引起颜色变化或信号变化,从而实现对病原菌的检测。

将该方法应用于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实现对病原菌的快速、准确检测。

本研究成功合成了具有独特核壳结构的Fe3O4-ZnO-MnO2杂化纳米复合物,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了新的材料基础。利用该纳米复合物的催化性能和敏感性,结合比色法和生物识别元件,实现了对亚硝酸盐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快速、准确检测。

本研究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将进一步研究该纳米复合物的其他性能和应用领域,如检测其他食品污染物、优化检测条件、提高检测灵敏度等。同时,也将探索该纳米复合物与其他生物识别元件的结合方式,以实现对更多食品病原菌的快速、准确检测。

image.png

图1所示。Fe3O4-ZnO-MnO2的一系列表征。a: Fe3O4的TEM图像;b: Fe3O4-ZnO-MnO2的TEM图像;c: Fe3O4-ZnO-MnO2的HRTEM图像;d: TEM-EDS元素图示Fe, Zn, Mn;e: Fe3O4-ZnO-MnO2元素分析。

image.png

图2所示。HRP(1)、Fe3O4-Ag-MnO2(2)和Fe3O4-ZnO-MnO2(3)在H2O2存在下催化显色底物氧化产生不同的显色反应;b HRP(1)、Fe3O4-Ag-MnO2(2)、ZnO-MnO2(3)和Fe3O4-ZnO-MnO2(4)在没有H2O2的情况下催化显色底物氧化产生不同的显色反应;c不同物质催化H2O2分解生成O2的图片(1:H2O2单独,2:HRP 3: Fe3O4-Ag-MnO2, 4: Fe3O4-ZnO-MnO2)。

image.png

图3所示。a: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照片验证亚硝酸盐检测的可行性(附图)(1:氧化TMB, 2:氧化TMB+ 10 mg L−1 NO2,3:氧化TMB+ 40 mg L−1 NO2);b: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照片验证LM检测的可行性(附图)(1:空白对照,2:103 cfu mL−1 LM)。

image.png

图4所示。a:在0 ~ 60 mg L−1范围内,A652nm与NO2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b:选择性和干扰研究(1-10:空白对照,Cl,P2O44−,Ca2+,Mg2+, K+,柠檬酸,葡萄糖,酒精,NO2)。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fochx.2024.101968

#
纳米酶
  • 上一篇:“被忽视的婴幼儿杀手”-b型流感嗜血杆菌
  • 下一篇:新型PCR基因分型方法在变形杆菌中的应用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